租界转运垃圾是用马车。“垃圾车上置大木柜,跟随夫役数人,每日两次扫除街道。”(葛元煦《沪游杂记》)。有邗上六勿山房主人的竹枝词写道:“半车瓦砾半车灰,装罢南头又北来。此例最佳诚可法,平平王道净尘埃。”
据公共租界统计:1871年(清同治十年),每天清运垃圾平均40多吨,需动用约100人、6辆马车以及一些小车。到1877年(清光绪三年),全年清运垃圾达19740马车。
当年,在没固定垃圾桶和垃圾箱的地方,则用流动垃圾车。这发明属法租界,时间在1916年。居民一听到垃圾车铃响就纷纷出门,把垃圾倒入车内,而不能把垃圾像先前那样直接倒在外面。
直到1946年,上海仍有这一生活场景。《上海市垃圾倾倒办法》和《实施〈上海市垃圾倾倒办法〉告市民书》里规定:东起外滩,西到华山路,南自徐家汇,北达中山路,在该范围城区里实行摇铃倒垃圾。每天一次,时间是早上5点。
图说:扫垃圾的海上闻人黄金荣。
上世纪70年代上半叶,客居杭州。听到有人摇铃,边摇边喊“倒垃圾吆——”那就是来收垃圾了。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是环卫工人,而是拉着板车的郊区农民;他们既收垃圾又收泔脚,回去既肥田又肥猪。收垃圾的各有范围,互不侵犯,越界无效。
图说:只有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画里寻觅当年的垃圾桶。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等,入选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和《中国新闻年鉴》。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