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而言,垃圾分类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无疑也将带动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创新,促进师生生活、学习与工作卫生条件改善与环境质量提升,但其意义也远不止于此。学生与教职员工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垃圾分类,在适度不便利带来的“痛感”中,会更加体会到垃圾问题、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更加意识到垃圾问题、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强化其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引导其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真正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就是埋下生态文明的种子,使学生和教职员工将“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济”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当中,在生产环节减少垃圾的产生,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将这种“素养”转化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带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刘建国教授参加深圳市垃圾分类大讲堂并作专家报告
垃圾分类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
环境教育: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新时代精神的重要特征。垃圾分类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调,不是絮絮叨叨讲故事,也不是指指点点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难”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动,贵在长期坚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垃圾分类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新时代精神高度契合。目前我国推动垃圾分类进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居民知晓率高、支持度高,但实际参与率低,长期坚持参与率更是极低,大学也不例外。
从我国部分垃圾分类先进城市面临的困境来看,即使城市建成了现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由于居民参与率低、准确性差,分类垃圾的品质也无法满足分类处理设施的要求,导致分类处理设施难以正常稳定运行并发挥应有效益,反过来又影响了居民源头分类的积极性,使垃圾分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死循环。只有居民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性,政府不断提升分类收运处理系统的匹配度和稳定性,两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才能走出垃圾分类的死循环。相对而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低、进度较快,而全民参与的难度较高、进度较慢,因而人人动手、全民参与成为尽快走出死循环、实现良性发展的突破口。
我所在的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响亮口号彰显了清华人的特质,激励无数清华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真刀实枪”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贡献。垃圾分类就是要做到“行胜于言”,就是要提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校园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亲自参与,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成为自然,就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
学校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环境教育:学校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刘建国:学校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精度。相对而言,各级各类学校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组织严密,管理方便,环保公益社团活跃,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需要推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固然千头万绪,但是没有哪一项工作能够像垃圾分类一样能够让全体师生员工都亲自参与其中,成为“美丽校园,美丽中国,我们都是行动者”的鲜活写照。
学校推动垃圾分类,必须与“育人”目标结合起来,赋予其“立德树人”的深刻含义。以垃圾分类为载体,推动师生公民教育、绿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师生个人文明水平。以垃圾分类为载体,推动校园“法治”“精治”“共治”,可以提升校园社会文明水平。以垃圾分类为载体,带动绿色教育、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可以提升校园生态文明水平。每个师生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亲自动手参与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批评者,在推动垃圾分类这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中发挥师生群体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