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支持垃圾分类领域PPP项目建设,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格局;
市、区住房城乡建委将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物业企业监督检查内容,督促物业企业落实垃圾分类;
市生态环境局争取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5个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和填埋项目、7个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新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1.13万吨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危险废物处置需求与能力匹配;
市商务委加快推动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争取每个垃圾分类回收示范点都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及时定点回收。
同时,一批“补短板”的环卫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推进中。最快今年底,渝北区夏家坝大型垃圾二次转运站将投用,届时主城区三大生活垃圾二次转运站(其他两个是九龙坡区走马、巴南区界石)总转运规模可达9600吨/日。我市正在渝北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垃圾分类利用产业园——洛碛静脉产业园,占地约5000亩,2020年投用后可同时处理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建筑弃料、一般工业废弃物等垃圾。
垃圾分类怎么推专家献计献策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
过去,垃圾分类往往是环卫部门单兵作战,现在需要协同作战。应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个人和单位的责任,将垃圾分类从政府独唱变成社会合唱。
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跃超:
没有繁荣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生态,垃圾分类很难从设想、规定和要求变成现实。应充分考虑我国垃圾收运的实际,构建从分类投放到收、运、处、用的产业链,政策支持应覆盖全产业链。比如南京等城市对玻璃等低价值垃圾回收有补贴,重庆应加快出台对低价值废品回收进行补贴的政策。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刘国涛:
不少人认为垃圾分类科技含量低,这是误区。大数据、物联网技术都可应用于垃圾分类领域。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短期内不一定有收益,这就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垃圾分类中。
需要注意的是,垃圾分类还应从源头上推动。目前,深圳鼓励企业简化商品包装、提高一次性商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这些做法值得重庆借鉴。
记者手记
打好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
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经过前期的推广试点,许多市民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记者认为,垃圾分类不仅是场持久战,也是攻坚战,切不可掉以轻心。
实践证明,居民的意识、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从日本和台湾的经验看,垃圾分类要达到90%以上人的共识,需要20年左右。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校和单位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做好每条街道、每个小区的试点,涓涓溪流才能汇成大海。
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的共同努力。首先,市民要树立分类意识,还要让垃圾分类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培养各方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其次,政府要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给予税费优惠、优先采购再生产品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力量积极参与;此外,还要通过立法和强制手段,建立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如此一来,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更多企业才能投身垃圾处理的热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