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容易推广难
重庆垃圾分类有三大“拦路虎”
在我国,垃圾分类试点容易,持续推广却很困难,重庆也不例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居民参与率有待提高、收运体系不够完善、分类处置不够彻底,是我市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三大“拦路虎”。
“垃圾分类最难突破的是居民的源头分类。”朱星龙说,公司曾用大数据系统分析参与垃圾分类的人群特征,发现60岁以上的居民占70%,40岁左右的中年人占10%。
不仅如此,数万元一个的智能垃圾回收机并非每个小区都能配备,比如渝中区试点居民6万余户,智能回收机只装了约10套。
“将成百上千种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是个技术活。”家住冉家坝的张先生说,他留意到重庆目前还未开发出帮助居民分类垃圾的App或程序。
重庆开展垃圾分类难,还源于山地城市的地形局限。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不少城市开展了“撤桶”行动,以此倒逼市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重庆高层楼房多,市民不习惯下楼扔垃圾,开展大规模的“撤桶”行动并不现实。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我市垃圾分类覆盖率不足的问题。
目前,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居民户数的比例为23.58%,低于国家确定的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家庭参与垃圾分类的平均比例38.3%。
除了前端分类投放环节,在后端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上,重庆也面临困惑。
将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融合,有利于提高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和资源利用效率。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跃超发现,铜、铝、纸箱等价值较高的废品是“香饽饽”,企业抢着收,废旧家具、泡沫、玻璃瓶、牛奶盒、电池等却无人问津。“玻璃、牛奶盒等清洗麻烦,增加了回收成本。回收电池、药品等有害垃圾,企业需要资质,一般企业想接手也难。”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重庆虽然在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日均处理餐厨垃圾约2000吨,垃圾焚烧发电8000多吨/天,但有害垃圾处置仍是“短板”。
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63家,利用处置能力134.5万吨/年,全市危险废物处置需求与能力尚未完全匹配,有害垃圾收运及中转贮存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43个镇街开展试点
将垃圾分类纳入城管目标考核
随着上海垃圾分类出狠招,全国各大城市都在“闻圾起舞”,重庆也在积极备战,迎接垃圾分类考验。
“今年,主城区有43个街镇试点垃圾分类,占街镇总数的47%。”市城市管理局人士透露,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我市今年1月起施行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要求运输单位发现生活垃圾投放和收集不符合分类要求,且拒不整改的,可以拒绝运输。
与此同时,我市已建立“月暗查、季评价”“月报告、季通报”制度,主城各区设有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市城管局还不定期开展暗访和专项执法行动,将垃圾分类纳入城管目标考核评价内容。
为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我市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指导员制度,组织垃圾分类“青年志愿服务市级示范”“小手拉大手”等活动,编印了幼儿、小学、中学版分类知识读本。
重庆多个部门正投身垃圾分类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