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分类实效快速提升。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31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6164吨/日,干垃圾焚烧及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2.435万余吨/日。
三是源头分类达标率有所提高。今年4-5月份,对照居住区垃圾分类“五有”要求,全市随机抽样检查2700个住宅小区,“宣传告知、设施配置”规范率达到62.5%,“五有”达标率达到27.4%。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目前不鼓励家庭采用厨余垃圾粉碎机
随着本市生活垃圾的推进,家庭残余垃圾粉碎机的使用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使用,可以将残余垃圾进行粉碎,直接通过下水道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湿垃圾的量。
目前不鼓励家庭采用厨余垃圾粉碎机的原因是:受限于上海排水管网的条件和污水处理的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在雨污环境还没有彻底消除前,还有粉碎以后湿垃圾的雨污水对河道的污染,本市中心城区老城区有65个排水系统,并且在分流制地区雨污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将残余垃圾粉碎排入到下水道,粉碎以后的垃圾河流污水排入进去加剧河道污染。
邓建平指出,厨余垃圾粉碎机使用将增加排水管道堵塞的风险。硫化氢沼气气体容易造成管道的隐患,3-5毫米的细小颗粒很容易沉积,而我国厨余垃圾往往含有大量的油脂,粉碎以后油脂容易凝结黏附在管道内,厨余垃圾有机含量高,沉积物容易发生液氧消化,产生的沼气有硫化氢。“雨污环境改造没有完善以前,我们不鼓励厨余垃圾粉碎机处理,市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要求做好垃圾分类投放,下一步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加快调查研究,就垃圾粉碎机的使用提出指导意见。”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多措并举严禁“混装混运”,发现可通过这个微信公众号举报!
除了从立法方面规范,绿化部门也从三方面加强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努力杜绝混装混运情况。据邓建平介绍,去年统计排摸各类垃圾运输出量和存量的情况,也将运输出的任务纳入行动计划中,未来上海要做到零填埋。其次是加强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置单位监管,对分类、投放、驳运、运输、中转五个单位建立机制,通过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以及量化考核等措施两头紧逼,落实分类收运处置责任,努力消除混装混用情况,同时联合城管执法部门严格落实条例规定,对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企业混装混用行为不改正的将处罚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企业没有落实分类处理且不改正的我们将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等。
此外,鼓励市民共同监督,畅通投诉监督渠道。市民群众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也可以通过“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社区公开的投诉举报电话,反映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问题。同时,公开选聘一批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对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反映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将邀请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监督。对发现的混装混运、混合处置情况,一经证实,将严肃查处。”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未来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通过精细化服务取得市民的全面理解和支持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本市逐步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该制度创新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模式,是提升分类质量的关键一招,上海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同时,未来政府部门会进一步强化对基层的指导,通过精细化服务取得市民的全面理解和支持。
目前部分市民对“定时定点”制度的不理解、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因为“定时定点”改变了居民投放垃圾的习惯,一时间难以转变和适应;而且短时间集中开展“定时定点”,部分居住区的工作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粗线条,没有与居民充分沟通,部分居民对“定时定点”的必要性、投放点位设置和投放时间设定等要求不够清楚,使得“定时定点”未得到居民的全面理解与配合。
针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市绿化市容局认真开展调研,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一是制定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制度实施工作导则》。要求坚持精细化管理,做到“一小区一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中,由基层党组织牵头,通过居委会、物业、业委共同努力,充分与居民沟通,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
二是做好平稳过渡引导。定时定点制度实施初期,居委、物业、业委会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好过渡性引导工作。比如通过安装监控、设置“误时投放点”等方式,既能强化有效监管分类质量,又便于“996”等错过投放时间的人群投放垃圾。对楼层设置投放点的住宅,通过约定承诺等方式,引导监督居民分类投放;对未实现有效分类的楼层,逐步实施集中定时定点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