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类、不收运的监督机制建立
按照市政府《贯彻〈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本市明确了18项配套制度,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用品目录、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办法等制度文件陆续出台。
建立双向监督机制:为了确保《条例》施行,本市建立了“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双向监督机制。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分类运输、分类中转至末端处置的全程信息化监管平台,已在虹口区试点推进源头分类投放智能化监管。
空前的执法检查力度:今年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开展执法检查1.39万余次,依法查处违规案件1224起,教育劝阻13739人次,督促整改7822起。
科学管理,提升分类实效
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将垃圾分类与基层社会治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相结合,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党建联建活动,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
重点提质增效,抓紧完成全市域覆盖目标,推进达标(示范)区域创建工作,力争居住区分类达标率达到70%以上。
管理部门还将进一步推行综合考评,将第三方机构调查与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查,专业考评相结合,定期对各区开展考核评价。
着眼长效,健全分类体系
抓紧制订循环经济扶持政策、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等2件配套文件,并开展文件解读。
加快建成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完成全市1.7万个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完成分类收运车辆配置指标,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达到8000个、中转站达到170座。
稳步推行“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双向监督机制,完善垃圾分类全程监管信息系统,集中组织专项执法行动,逐步建立常态化执法机制。
广泛宣传,促进习惯养成
推动形成居(村)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者“多位一体”的社会动员模式,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上门宣传。
全面普及分类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开展垃圾分类“七进”活动、设立垃圾处理设施公众开放日等方式,扩大《条例》及配套制度的知晓率。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会动员优势,指导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约,扩大垃圾分类志愿者、社会监督员队伍规模。
垃圾分类热点问题的回应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上海加快建设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整区域”模式今年全覆盖
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全市整区域覆盖”。
目前的成果包括:
一是首批18个“示范街镇”创建成功,2019年度创建工作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