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三
三新三化纲举目张
三新是指新时尚、新习惯、新规矩。其中新时尚是高度,是指时代境界;新习惯是基础,是指市民意识;新规矩是保障,是指政治要求。
三化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个概念提了几十年了,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多解释。
三新和三化是纲举目张的关系,三新是纲,是指导思想;三化是目,是基本目标。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是总书记亲自定义的“新时尚”,垃圾分类“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
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要通过践行社会新时尚、培养市民新习惯、遵守政治新规矩,来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建议四
全过程做好四分类
四分类又可分为源头四分类和系统四分类。
其中源头四分类是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它垃圾。
系统四分类是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最后一公里”的社区。
垃圾分类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实施“4×4”垃圾分类法,即基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它垃圾”的源头四分类,贯穿“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系统四分类,对城市生活垃圾实施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分类管理。
源头四分类和系统四分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光有源头四分类,而没有系统四分类,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那就是先分后混的“假分类”,那就是欺骗老百姓的“耍流氓”。
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减量。首先,垃圾分类是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从混合投放改变为分类投放,从混合的垃圾流改变为分类的垃圾流,垃圾分类并不能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其次,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倒逼源头减量的效应非常滞后和有限,垃圾产生量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再次,通过垃圾分类来减轻末端垃圾处理设施压力的愿望,在短期内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垃圾分类不能替代垃圾处理。在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一定要加快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重处理轻分类固然不可取,而重分类轻处理的后果更将非常严重。各地务必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处理的系统性设施建设,对垃圾焚烧厂提早布局。”
建议五
始终坚持五个原则
五个原则又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其中国家宏观层面的五个原则是指:法制保障、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
地方操作层面的五个原则是指:领导重视、党建引领、基层发动、共同缔造、系统建设。
2019年2月的上海会议形成了“5点共识”也就是“5个抓起”:垃圾分类工作要“从领导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社区抓起,从宣传抓起,从监管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