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垃圾分类不能盲目分,而应选择性分类。刘建国表示,“垃圾分类并不是盲目地越分越多就好,就能有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我国当下是要选择性分类,把特别有用的、有害的、对处理系统干扰大的垃圾分出来。这样既能降低分类难度,还契合了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相适应。比如废纸是可以分出来的,而有些垃圾听起来有用,但是没有市场,还污染环境,没有必要分出来。”
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
有些地方没有充分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长期性,分类不精细,急于求成,但垃圾分类要稳步扎实推进
垃圾分类的“痛点”还在于设施短板。刘建国告诉记者,比如餐厨垃圾要收集处理,需要有相应的厌氧消化设施,需要城市周边有土地能加以利用。以北京市某街道为例,每吨餐厨垃圾收集成本在1500元左右,这样高的成本在其他城市和地区是难以实现的。
厨余垃圾分离是因为其容易干扰后端处理,并不在于其价值,适度分离的意义是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提高后端处理系统效能和污染控制水平,改善垃圾质量。厨余垃圾中75%是水,日本的分类经验显示,通过沥水,垃圾降低2%~3%含水率,垃圾总体减量10%,以此逐步推动厨余垃圾适度分类收集与清洁安全利用。
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纵观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其垃圾分类都是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比如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有钱、人多、地少,垃圾处理系统要求高度集约化,不能占用太多土地。北京的厨余垃圾无农田可以利用。而西部乌鲁木齐、西宁等城市,则是有土地资源,人口稀少,但是缺资金,垃圾分类回收趋向低端业态需求。成都、武汉、郑州等地周边有农田,则是厨余垃圾有利用潜力的城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垃圾的分类管理也需要精细化,分类门槛也应逐渐加高。“垃圾并非分出来就有出路,这是误区,现今我国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突出矛盾就是垃圾量大、质次、低品质。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应量力而行,分步推动,避免反复折腾,要基于地方实际情况确定分类方法和标准。”业内人士表示。
“现在有些地方没有充分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长期性,分类不精细,急于求成,短时间希望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垃圾分类要稳步扎实推进。同时,政府部门、公众、企业等各方应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目前多地都在补短板,比如不少城市都在进行垃圾分类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处理设施也在逐步建设中。”刘建国说。
到了真分类的时候
技术格局多元化奠定分类基础,但垃圾持续的准确投放率低,分类收集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过高,依赖人工或机械二次分离完成分类成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