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有机垃圾处理站和分类收集分拣站(两站设施)。
1.建设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街镇统筹辖区有机垃圾处理站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堆肥式生化分解等资源化处理方式。可“一村一建”,也可“多村合建”,集中处理可烂垃圾、餐厨垃圾,基本做到可烂垃圾、餐厨垃圾不出村镇。
2.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街镇配套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通过人工、机械等方式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进一步分拣、拆解、分类和暂存。
(二)建立保洁收集员和宣传督导员队伍(两员队伍)。
1.建立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员队伍。行政村按照不低于村人口3‰的比例要求配备环卫保洁员,环卫保洁员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农户垃圾,在收集过程中,对农户分类垃圾进行检查、指导和再分类,并做好工作记录。
2.建立督导宣传员队伍。区、街镇组建若干个工作小组,深入村庄开展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工作指导,巡查监督分类运行状况,做好每月考核评比和信息报送。
(三)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各区应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和鼓励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利用街镇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规范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拓宽回收渠道,不断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水平,推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确保分类垃圾有可靠的分类去向。
(四)配备标准收集桶,全密闭运输,压缩式中转三类垃圾收运设备。
全面取消垃圾池和拖拉机、大板车等前端收运工具,配置标准化垃圾分类收集桶,采用运桶专用车或全密闭机械装卸收运车辆进行运输,改造落后垃圾中转站,采取密闭箱体和压缩式中转设备,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100%。
(五)建立运行和监督五项制度。
街镇、村(社区)应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认真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干部分片负责制,工作标准公示制,分类信息报送制,考核评比激励制等五项制度。定期开展农户、保洁员评比奖励,设置荣誉榜,促进群众形成自觉参与、自主管理的意识,积极探索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农村居民文明行为的新方法。区、街镇应制定垃圾分类考核评比细则,每月对街镇、村垃圾分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工作切实落实,任务按期完成。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7年11月—12月)。各区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召开工作部署动员会,启动试点街镇各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7年内取消所有传统垃圾池,全面配置标准分类垃圾桶,全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上报首批11月底前实施垃圾分类村名录,年底前完成首批可烂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街镇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等设施的选址建设。组建工作队伍,建立监督机制,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工作,向每一户发放一封告知信和指导手册,做到户知晓率100%。
(二)推广扩大阶段(2018年1月—2019年12月)。2018年1月,对试点启动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分析和总结,制定第二阶段任务内容和工作计划,按照垃圾分类覆盖率要求,2018年6月底前,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设备的分步建设和配置,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健全垃圾分类收运网络,完善监督机制,做好分阶段考核验收。2018年10月,各区上报第二批实施垃圾分类行政村名录。2018年底,完成第二批可烂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街镇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选址和建设,按首批工作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2019年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2019年底力争达到三个指标要求:全市农村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户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35%,垃圾分类减量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