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的垃圾焚烧发电,早已是众所周知。而狭义上的餐厨垃圾,经过现代技术处理,其中产生的沼气,就可以经过若干设备的运转,用来发电,也许还在被大众逐步知晓中。
在当前全社会倡导低排减污的形势下,大力推广和发展餐厨垃圾处理发电,不仅是一项实现创新发展的好产业,而且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举措”。
当前,在我国餐饮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餐厨垃圾也迅速增长。有关统计显示:我国主要城市每年产生餐厨垃圾量不低于6000万吨,占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7-62%左右。就餐厨垃圾成分来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以餐后的餐饮垃圾为主(饭后剩余),而居民家庭则以餐前的厨余垃圾为主(一般是指食品加工时产生的菜叶及果皮)。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餐厨废弃物产生量与日俱增,城镇人口人均产生0.15千克/日,全国每年产生量达4000-6000万吨。由此可见垃圾日益增多,为餐厨垃圾处置发电行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需求市场。
重庆江北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全貌。 该餐厨垃圾处理厂采用“厌氧消化、热电联产”工艺技术
餐厨垃圾,还可细分为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顾名思义前者指在餐桌上产生的,而后者是在厨房中产生的。因为两者物理状态、产生区域不同,故在处理工艺流程中略有区别。从餐厨垃圾处理到发电,大致由以下工艺路线组成:其中餐饮垃圾:废弃物收集→卸料仓→油水分离系统→调配池→缓冲池→固液分离→液化沼气利用、固渣干化焚烧→沼气发电;而厨余垃圾:废弃物收集→卸料仓→切碎机→压榨机→调配池→缓冲池→固液分离→液化沼气利用、固渣干化焚烧→沼气发电。整个垃圾处理运营链过程中,餐厨垃圾得到充分降解利用,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由于餐厨垃圾含水量高、有机物高,不仅容易污染可回收利用垃圾,而对焚烧处理带来难题。通过预处理和厌氧处理后,100吨的餐厨垃圾只剩下百分之五,即5吨的固体残渣,需要焚烧发电,而其余的均经过相关工艺处置后产生沼气发电了。为此,需要对生活垃圾中的餐厨垃圾单列出来,按独立工艺处理利用。
面对以上现状,国家有关部委予以高度重视城市餐厨垃圾处置工作。从2011-2015年始,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实施了多项行动计划,对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已逐步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兴产业。不少省市对处理餐厨垃圾内容列入了年终考核;而市场投资者也瞄准这一商机,大胆试水涉足。
截止2015年末,全国已建、在建餐厨垃圾物处理厂118座、投产40余座,与“十二五”初相比,新增日处理能力约1万吨。然而在运行的一百多个餐厨垃圾项目中,正常运行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其余的均因种种难点,而遇到不少发展制约。
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日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相关部门信息称,主要难点有五点:一是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二是处理技术工艺要求高,目前处理率仍然较低;三是目前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单个处理项目规模较小,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生产;四是运营模式不成熟,有待于探索;五是餐厨垃圾增长快、政府环保压力大,而大批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又急待建设上马。
以上这些,既是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同时亦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观念,去积极应对,就能抓住契机,取得双赢。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4万吨/日的餐厨处理能力(环卫科技网注:根据发改委、住建部日前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十三五”末,力争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3.44万吨/日,将投入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183.5亿元);各省、市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加快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社会化运作,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