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问题
1、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不足。硬件设施缺失,临街面垃圾桶、果壳箱不能按规定要求设置,客观上造成居民倾倒垃圾随意,给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2、部分居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随手乱扔垃圾、乱倒垃圾,加之镇区正处于建设时期,建筑渣土装运车增多,客观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增强居民意识。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和形式,进一步强化街镇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普及力度,强化法治意识,增强广大居民的街镇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的认同感,增强广大居民的城镇归宿感,增强广大居民遵守、维护、参与街镇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街镇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深入人心、深入民心,形成街镇管理和环境卫生由全体居民共建、共有、共享的良好心态。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功能。将学校、市场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机动车辆停车场建设和临时停靠车位的划定,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公厕、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尤其是商业性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3、针对各镇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环卫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环卫设施,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三、街镇环卫队伍建设
(一)管理现状
环境卫生作业主要包括街道、人行道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及垃圾的处置。各镇区对各环卫工作人员签订了用工协议书,办理了意外伤害险。采用合理分工作业方式,明确了分工作业区域、作业标准,并设立了奖惩制度,既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了环卫工作有序发展。
(二)存在问题
部分镇区就目前环卫队伍人员存在人数偏少、年龄偏大、工作效率低、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加上环卫工作“脏、累、苦”的共性,因此存在招工难、环卫队伍不稳定、管理难的现象;镇政府没有负责环卫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管理责任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对策建议
1、针对目前部分镇区环卫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在下一轮承包中根据路段工作量的大小明确环卫工的最低配备人数及年龄限制;同时建议镇政府组建专职的环卫管理队伍,使环卫管理责任真正能落到实处。
2、推进农村垃圾收集改革、清运市场化、工业区有偿垃圾清运收费及城市店面房垃圾费收取全覆盖。完善市场化改革招标的相关配套的考核细则、基础数据及人员机械配备要求,分片区推进市场化保洁;实施对店面房垃圾费收取的全覆盖,对收费人员出台激励性政策;并联合城管及环保等部门对企业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
3、推进保洁和河道市场化试点。目前各镇区正在全面测量管辖范围内的河道及道路面积,测算历年来的养护成本,制定招标方案及人员消化方案,实施部分道路及垃圾收集清运的市场化试点,为全面推进市场化积累经验。
4、让社区成为城市环境管理和宣传的主导力量。
(1)增加社区的责任意识。在管理社区事务,联系居民等方面的发挥优势,对城区内长期以来形成的“乱堆放、乱牵挂、乱种植、乱张贴、乱搭建”能进行了有效的整治,能有效改变单靠物业城管难以处理的局面。
(2)极大促进社区自治。社区参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后,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对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社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会不断增强。社区因势利导,通过环境秩序改善,让居民自觉摈弃原先的陈规陋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居住环境相应,逐步提高居民的文明程度,从而真正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3)高效整合社区资源。城市环境管理涉及千家万户,社区通过这个平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提高了群众对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促进了社区和谐。将市场化运作与社区居委管理有机结合,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既充分发挥社区居委贴近居民、熟悉社情、了解民意的优势,又有效整合了社区内部各类资源,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物业管理的良好氛围,城市管理的基础不断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