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案问题不在垄断?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除了广州之外,深圳、天津、厦门等地的垃圾处理行业也存在被当地国企独家经营的现象,外来企业很难进入。
一位固废行业专家表示,地方保护已形成利益链条,有的固废项目遭遇投诉后,运营单位“换一个马甲又出来了”。
“我们外地专家去介绍技术,当地基本不理睬,招投标、做方案也集中于本土专家,方便照顾当地企业。但环境治理像治癌症,是不是有个亲戚当医生,找他就能治好呢?”
“很难对必然性下结论,但以行政权力形成垄断,确实为利益输送创造了条件。”中山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杨中艺更期待以PPP模式进行环保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目前最热的公私合作模式。“垄断授予的主体往往是国有企业,它面对大宗的财政资金和项目建设,权钱交易的空间也比较大。”
在水务、燃气等市政领域,垄断则更为普遍。
不过,一位在城投集团任职的研究员表示,在很多情况下,环保市政等公用事业需要垄断,因为垄断能形成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
“广日出现腐败,问题主要不在垄断,而是垄断以后,政府和企业缺乏边界。”他告诉记者,目前特许经营的难点是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监管机制。此外,企业完成改革改制应是特许经营的前提和目的。“等到国企改制好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审计制度、防腐制度等建设好,是一个正规企业了,政府才把特许经营和垄断权力给它。否则国企内部运作不受监管,会助长它走向腐败和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