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淡薄。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市民的环卫意识仍然较差,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垃圾,在车站、街头随意散发宣传资料等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现象较为突出。尤其在城乡结合部,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实现城区环境卫生一体化运作的必要性
城区实现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提升环境卫生作业标准和工作质量,能够全面提高城区环境卫生运行质量,为市民营造更加优美的环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发展的大格局下,环卫事业要发展,市场化运作是必经之路,通过利益渠道,进而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为了从体制上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区环境卫生必须实行一体化运作,采取“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引进环卫作业竞争机制,才能提高保洁的市场化水平。
2、环卫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卫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环卫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相互之间不协调,作业人员安于现状,不谋发展的思想等等,旧的管理体制如瓶颈遏制了环卫事业的发展,因此环卫一体化运作势在必行。
3、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小区垃圾未清理干净、街面上垃圾飞扬、垃圾桶周围的酸臭味等等,这些都是现如今无法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现有体制机制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需要。
四、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通过对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城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主体,真正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促进城区环境卫生事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起市、街、居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重心下移、责任清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五、建立城市环卫管理新模式的措施
从以上我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实现一体化运作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如何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环卫管理新模式,最终实现环境卫生的无缝对接,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课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市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其习惯的文明以及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建设。巩固环境卫生的成果,提高城区环境卫生的质量,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可以在每个社区分发文明教育资料,开展社区培训,并通过媒体新闻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这些途径,使广大市民群众对城市环境卫生有一个正确认识,自觉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和爱护城市。
(二)制定和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为环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环卫行业缺乏强制性法规和经济、行政手段,致使日常工作难以有效推行,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尽快编制一套以法规为主干,标准、规范配套齐全的保洁行业管理制度。
(三)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
由于我市环卫管理体制长期未理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以更进一步的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餐厨废弃物管理、环卫市场开放等方面研究制订具体措施,逐步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体系,并严格组织实施,加强执法管理,确保取得实效。
(四)改革环卫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环卫管理水平
贯彻“大环卫”的思想,明确环卫保洁作业范围和管理职责,对环卫、园林、街道社区三部门的保洁功能进行整合,把“三把扫帚”整合成环卫“一把大扫帚”,统一清扫,统一垃圾清运、统一垃圾设施设置,由环卫专业部门来负责城市的日常环境卫生保洁的管理、督查及指导,从而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切实改变目前多部门搞卫生,职责划分不清的格局,建立一支规范化、高效化、专业化的环卫作业队伍,逐步实现环卫保洁城区覆盖目标,努力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五)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保洁市场化的进程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卫体制改革,通过公开竞标等方式将一些项目交给有经营能力的作业队伍,真正实现环卫作业提高质量、适应发展、降低成本的目标,从而真正使具体的环卫作业实现“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六)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城区环境卫生是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 政府要将环卫专业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对公共环卫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淘汰陈旧环卫设备,增加环卫配套设施,改善城区环卫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区形象,为促进环卫事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