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谈到垃圾分类,人们就想到城市。然而通过这几年的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暴露出分类后无法分开处理或分类理成本过高、居民配合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那么,在城市推广难度很大的垃圾分类,在农村是否可以实现?分好后可怎么分开处理?难度是不是比城市更加大?
浙江省桐庐县在77个行政村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今年底将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在实践中探索的农村垃圾分类“四大新招”,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借鉴。
如何降低难度?
创新分类方式
“刚开始在农村地区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难度的确比较大,然而,我们觉得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分不好,怎么样想办法让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来分,这很关键。”桐庐县环保局党组成员方文剑介绍说。多数情况不是老百姓不愿意分,而是百姓不知道怎么分,拿着垃圾不知道丢在哪个桶,索性随便丢一个拉倒。所以桐庐县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分类最容易让百姓接受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农村不同于城市,不能一开始就把垃圾分得很细,容易让农民混淆且有逆反心理,所以要循序渐进。可以回收卖钱的废铁、烂铜、纸板箱基本上在农户层面就已经回收利用掉了,剩余的垃圾就分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等农户养成了自觉分类的习惯后,下一步再进一步细分。
如今,在桐庐实施垃圾分类的农村,每家每户门前都设置一黄一蓝两只桶并详细罗列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种类,并在宣传指导时就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农户,会烂(可堆肥)的垃圾就放蓝色的桶,不会烂(不可堆肥)的就放黄色的桶,简单明了,老百姓容易接受也分得好。
“垃圾仅分成‘会烂’和‘不会烂’两种通俗易懂的种类,老百姓接受程度很高,不会轻易混淆,他们都觉得蛮简单的。我们横村镇的老百姓,上到90多岁的老人,下到10来岁的小孩都知道怎么分。”横村镇环保员林文清很自豪地说。
如何建立互信?
创新资源化模式
方文剑介绍说,“推行垃圾分类,必须配套合适的后续处理,只有将这个环节打通,才能真正运作起来,否则垃圾分类后仍会混装,老百姓会想,我认真分类了,回头还是混在一起处理,那还不如不分,这个事情就会变成‘做做样子’,百姓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那桐庐又是怎样处理分类后的垃圾?据介绍,不同行政村实施不同的有机垃圾资源化模式更加有利于推广,可以有选择的余地。
目前桐庐县基本采用两种方式,分别为微生物快速发酵设备处置模式及太阳能普通堆肥模式。
微生物快速发酵设备处置模式出肥效果好,出肥速度快,适合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村。太阳能普通堆肥模式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但出肥速度较慢,适合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村。有机垃圾制成的有机肥料可直接用到农田,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看到垃圾变废为宝,也极大提升了分类的积极性。其他不可以堆肥垃圾还按以前的方式运送到垃圾中转站再运至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进行高温焚烧,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和无害化处理成本。
如何实惠于民?
创新激励机制
让百姓知道了垃圾怎么分,还要让百姓长期坚持分。桐庐县定期组织村民参观垃圾资源化利用站,村民直观地感受到分好的垃圾变成有机肥这一成果。还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对村民、管理人员、村干部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培训。
桐庐县横村镇阳山畈村是以水蜜桃种植为特色的新农村,废弃水果等有机垃圾量非常多,一旦到产桃季节,这些垃圾就成为村里保洁人员的比较重负担。同时,村里对有机肥需求也非常大,为了让水蜜桃能卖更好的价格,每年都需要购买大量的有机肥。
2012年,村里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程,每家每户两个桶,管理人员定期上门收,垃圾分类使用积分制,产出有机肥归蜜桃合作社使用,由其出资购买日用品,分得好的农户可以累积积分换日用品。“村里的人我都认识,每天去收一次,分得好的人家,分数我都给他们记下来的,垃圾分类积分制这样的方法,我们村里的人都很喜欢的,村里好些人家一年能换好几桶洗洁精,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阳山畈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管理员滕师傅介绍说。
环溪村还将垃圾分类与“最清洁户”评比、庭院整治红黑榜等结合起来,下一步还打算把垃圾分类比较好的农户张榜表扬,实施荣誉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