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为什么这么难?
既然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垃圾分类是合理处理城市垃圾的基础,那么,垃圾分类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201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还是北京市朝阳区笔者居住的那个小区,一位环卫工人正在打理人力垃圾车,准备清运垃圾。笔者随意问了他几个问题:
问:墙上明明写着垃圾要分类,墙角还放着分类垃圾桶,为什么你的车上的垃圾什么都有、没有分类呢?
答:大家都嫌分类丢垃圾太麻烦,都习惯了装在一起丢。
问:街道专门出钱装了分类垃圾桶,没有人愿意用,他们怎么说?
答:他们装上垃圾桶就走了,没有人再来管这个事了。
由此看来,习惯,是主导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变化快,城市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还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这是第一个需要清楚的问题。
其次,政府的环境管理还存在不少的盲区。我国目前在少部分城市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点,北京市是试点之一。从上述那个生活小区的实际情况看,垃圾处理的分类还比较粗放,电池、电灯泡、碎玻璃还没有考虑分类处理,而这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管理者在这个小区安放了分类垃圾桶,但还没有下功夫引导、鼓励居民理解、支持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因此,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还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一般号召上,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
再次,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作为资源产业的氛围还没有培养起来。一个有趣的说法是: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确实是有很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的,我国的城市垃圾之所以回收利用率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垃圾处理靠政府财政出钱,没有形成垃圾处理产业,很多企业即使想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也缺乏积极性。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是:中国的垃圾是“真正的垃圾”。指的是在垃圾被清运走以前,那些有利用价值的纸箱、塑料一类有利用价值的会被拾荒者提前分类拿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尽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些难题还没有克服,但这是一个趋势。根据国际上一些信息分析得知,当前垃圾处理的前沿成果被称之为“综合性废物管理”,它的含义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3R”行动: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倡导“3R”行动的目的是减少垃圾产生量并使垃圾资源化处置。假如城市公民中的多数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和城市处理垃圾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就会为城市垃圾类别化、资源化打下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