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生活的城市里,垃圾是一个令人不得不说的话题。每个人每天都在制造着垃圾,除非你生活在真空里。也许你从来没有认真留心观察过你生产的城市垃圾去了哪里,也许你根本不知道你真实的生活环境到底在怎样变化,直到有一天,媒体报道说:从卫星遥感图片上看,垃圾已经围城!你被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包围了,你才会困惑、疑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那么多的城市管理者怎么会解决不了一个简单的垃圾问题?
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堪忧
一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呢?也许2千克是会有的。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居住着2000万人的城市来说,假设人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2千克,那北京每天的生活垃圾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40000吨!假设每辆垃圾运输车每车次运输5吨,那就要运输8000车次才能保证北京居民不至于被自己产生的垃圾挡住生活的脚步。
专家解释说,城市垃圾是指为了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行产生的因价值折损而被丢弃的废弃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城市垃圾生产量也日益增多。有一份统计资料说,2008年全国655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总量达1.25亿吨,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8%~10%的速度增长!可怕的是我国多数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落后,有人估计全国城市垃圾总量约有四成未经集中处理,只是在郊区或农村地区被堆放、简单填埋或焚烧处理。这无疑对城市环境是一个极大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城市垃圾采取露天堆放或者简单掩埋、焚烧的处理方式都是很不环保的方式,但是这却是最平常最常见的处理城市垃圾的方式。很多环境工作者实地查勘后发表文章指出,大量的垃圾被随意放置、掩埋或焚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破坏景观,滋生细菌,污染大气环境;垃圾中的大量有害成分不仅会对地表水的质量产生影响,还会渗透到地下,污染河湖水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
城市垃圾必须类别化处理
很显然,重视城市垃圾的处理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那么,怎样做才是环保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呢?通过学习很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且实地观察曾经生活过的昆明、南京、北京三座城市的环境状况,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城市垃圾处理办法是垃圾处理类别化。
所谓合理的城市垃圾处理办法,就是要做到处理过程比较环保,做到废物能作为资源被二次利用,做到城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而不是相反。而做到这些,最基本的条件是垃圾要按照属性做一些基本的分类,根据分类来确定哪些城市垃圾用来掩埋,哪些用来发电,哪些用来作为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等,这就是垃圾处理的类别化。
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在北京的有线电视节目中有时会看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公益宣传广告,这显然有城市管理部门向居民传递垃圾要分类处置的意图。笔者居住在北京朝阳某居民区,白天和深夜丢弃生活垃圾的过程中,较长时间仔细观察过垃圾的分类情况。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活垃圾处理的状况,2012年夏天的一个深夜,笔者沿着这个居住着数千人的生活小区的几条道路调查了一番,发现这个小区有三个垃圾集中倾倒点。最大的一个垃圾倾倒点摆放着大小共12个方形的垃圾桶,桶的正面分别贴着三种标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揭开一个个高约一米的垃圾桶的盖子,每个都是空的。但在距离这一排垃圾桶两米处的一辆三轮垃圾倾倒车上却堆满了各种垃圾,而且,还有居民继续往这个经过加高处理的垃圾车上丢弃袋装垃圾。垃圾桶背后的墙上贴着一幅标语:“垃圾分类人人做,保护环境为人人”。标语横幅下面还有一条镶着玻璃的宣传栏,内容是关于垃圾分类的好处这一类的介绍。
从这次深夜的调查中笔者有三个发现:
——城市社区管理者正在努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一点,从墙上的标语、宣传橱窗和垃圾桶上的提示标签可以得到验证。
——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不完善。既然是分类垃圾桶,仅仅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是不够的。废电池、废灯泡以及其他有毒、有害垃圾应该往哪里倾倒呢?由此可见城市管理者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而这对于居民来说,恰恰也是最纠结的。
——垃圾基本上没有分类倾倒。因为,分类垃圾桶全部是空的,而混合袋装垃圾倾倒车是满的。小区内另外两个垃圾倾倒点也是如此,西瓜皮、房屋维修剩余的木条、包装纸盒等完全混合倾倒在一起。由此可见,这个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比较淡薄,社区垃圾处理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
北京市朝阳区是一个重要的商务、文化区域,居民的文化素养比较高,生活消费能力比较强,笔者居住的这个小区是朝阳区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小区、其他城市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