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城管执法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创新发展工作主线,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动力,以“黄蓝”两区大开发为机遇,同心协力,攻坚克难,紧紧围绕环卫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环卫服务水平,打造了清新靓丽的滨州城市形象。
回顾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精细化管理,加快制度化建设
(一)路面保洁精细化。路面保洁是环卫工作的重点和窗口。近几年我们科学调整保洁管理队伍、不断完善保洁考核管理办法、增加保洁队员福利待遇,建立了一整套保洁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在保洁示范一条街真正发挥样板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保洁三级化管理机制。河道打捞、绿化带捡拾、树木悬挂物清理、道路清洗、洒水除尘等全方位立体保洁模式为我市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生活垃圾清运高效化。为实现生活垃圾清运高效率这一目标,我们把各项工作最大程度细化、量化,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督考核办法,形成了人人都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格局;实行垃圾清运实名制,把工号和监督电话牌订制在清运车辆醒目处,市民可以随时监督;制定《生活垃圾清运综合管理制度汇编》,为清运工作标准和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执行依据。在各项制度的监督考核下,垃圾清运实现了车走地净、日产日清,清运合同签定率逐年上升。
(三)公厕管理星级化。对市区公厕实行星级化管理,根据综合考核分数决定星级,以星数多少决定公厕卫生质量,最高为五星。通过挂星来调动公厕保洁员和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星级化管理还包括把保洁行为标准做成牌子上墙,公布监督电话;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安排人员每天监察公厕卫生状况、开关门时间;成立专门的维修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维修。切实为市民提供了清新整洁的如厕环境。
(四)机械作业规模化。09年,投资200万元,购置垃圾压缩车3辆,小型垃圾收集车2辆,小型道路清洗车1辆(用于人行道清洗),大型道路喷洒清洗1辆。2010年,投资240万元新购置了除雪车1部,雪铲4台,雪铲动力车2部,有效提高了我市降雪应对能力。2011年,投资130万元购置大型综合疏通吸污车1辆,同时设立9600096疏通热线,解决单位、小区诸多管道疏通难题。
(五)大环境管理常态化。近年来,在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省市各项观摩活动中,我们及时制定和启动重大活动环卫保障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垃圾死角查处和清理活动,做到了提前谋划,组织到位,保障有力,实现了垃圾死角和大环境管理的常态化。
(六)建筑垃圾管理规范化。为加强对建筑垃圾市场管理,2010年,我们对市区所有建筑工地进行调查摸底,制定统一的单位建筑垃圾申请单,建筑垃圾清运合同,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审核表,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清理施工计划书,建筑垃圾处置现场勘验统计表等,健全了建筑垃圾处置程序,严格了建筑垃圾运输处理管理,建筑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七)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现滨州市垃圾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011年8月30日,总投资约4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设计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200吨,第一期工程预计2012年年底可正式运营。届时,我市垃圾清运处理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二、突出创新发展,推进行业建设
(一)垃圾移动收集杜绝二次污染。09年,我们建立了公交化垃圾移动收集系统,对沿街垃圾定点、定时、定线路收集,首开我省垃圾移动收集先河。同时,全部撤除市区沿街垃圾桶和中转站,解决了垃圾的遗漏、囤积,杜绝了垃圾二次污染。
(二)花园式建设促进垃圾处理水平。我们按照建设花园式垃圾处理厂目标,投资200多万元对垃圾处理厂进行绿化、美化建设。蔬菜园、果园、月季园、鱼塘与垃圾处理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垃圾无害化处理产生的营养土用于厂内植物施肥,垃圾处理产生的热量用来生火、取暖,垃圾处理厂生产生活所需能源保证了自给自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提高。
(三)自行考核监督成效显著。成立环卫考核调度中心,制定环境卫生质量考核标准,对环卫工作实行全方位的监管考核。通过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建立机关人员徒步巡查机制,将巡查发现情况、合理化建议及时记录、归档,对突发性污染现象及时反馈给考核调度中心,督促有关科室落实到位。市区卫生质量明显提升。
(四)车辆改造提高工作效率。2010年,我们对垃圾清运压缩车污水箱进行了整修,对压缩车采取“换芯手术”技术改造,节省资金近40万元,杜绝了污水漏洒;对70余台大型环卫机械设备安装GPS定位系统,对车辆控制成本,降低事故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环卫设备的不断升级,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7月16日,湘潭市举行环卫一体化(一期)项目签约仪式,城市两区环卫一体化项目实施移交,标志着湘潭市环卫作业实现政府购买服务...
[详细]
2021-07-16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