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现状
我国处理建筑垃圾目前主要的处置方式是填埋处理,这耗用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此外也有一部分建筑垃圾混在生活垃圾中被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差别,会引起许多问题,如:造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性质发生改变,有可能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渗滤液不能处理达标,加剧填埋场表面沉降的非均匀性,降低场地复原再利用的经济效益。
3资源化利用
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例如:废金属可重新回炉加工,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木屑等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碎砖、混凝土块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代替砂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浇捣混凝土等,也可用以制作砌块等建材产品。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近年来国内已有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例如:孔内深层强夯桩技术就是一种综合利用碎砖瓦和混凝土块的途径。
另外在建筑工地上的砖、瓦经过清理可以重复使用。例如:废弃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以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废钢筋等经过分拣后送至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指采用管理和技术手段从建筑垃圾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它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①物质回收从建筑垃圾中回收二次物质。例如:从建筑垃圾中回收废塑料、废金属料、废竹木、废纸板等。②物质转换利用废屋面沥青料做沥青道路的铺筑材料等。③能量转换从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生产热能或电能。例如:通过建筑垃圾中的废塑料、废纸板和废竹木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或进一步发电,利用建筑垃圾中的废竹木作燃料生产热能。
3.1废旧建筑混凝土的资源化
再生混凝土技术是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新混凝土的技术。再生骨料按来源可分为道路再生骨料和建筑再生骨料,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特性为:①再生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小,热工性能好,若用于围护结构,可明显增强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②再生混凝土的密度小、自重低,用来生产砌块、空心砖、墙板,取代传统的实心粘土砖,成为良好的填充墙材料,具有明显的经济、环境效益。针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具有的特性,认为其适合在框架结构填充墙中推广应用。
废弃的混凝土块破碎后,可充当混凝土骨料,节省碎石及卵石的采购费用;可在公路工程中被建造成为重力式挡土墙;可加入粉煤灰加工后,生产无普通水泥的混凝土,用作填料和路基。
一些直接与建筑垃圾打交道的建筑、建材单位,尝试将建筑垃圾通过物理手段变成细骨料、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混凝土填层等,而且取得了成功。据悉,上海一家建筑企业,将结构施工阶段的建筑垃圾分拣后粉碎,与砂料拌合作细骨料,用于抹灰浆与砌筑砂浆,砂浆强度达到5MPa以上;北京一家城建企业回收800多t各种建筑垃圾,成功地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面及混凝土垫层。
3.2废旧砖瓦的资源化
现有砖混结构及砖瓦结构拆迁后产生的大量废旧粘土砖经破碎后,可充当填充砌块骨料或室内地面骨料,用以节省砂石和陶粒的采购费用;废粘土砖经石灰稳定后,可用作道路基层材料。
目前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例如北京建工学院、沈阳建工学院等)已经开展利用城市垃圾制取烧结砖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发。他们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已形成成套技术。即将解体混凝土和废弃砖瓦进行再生资源化处理后,作为混凝土骨料、轻骨料,生产普通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砌块,这种再生混凝土强度可达C30。
3.3废木材、木屑的资源化
从建筑物拆卸下来的废旧木材,一部分可以直接当木材重新利用。例如:较粗的立柱、椽、托架以及木质较硬的橡木、红杉木、雪松等。
对于建筑施工产生的多余木料(木条),清除其表面污染物后,根据尺寸大小直接利用,而不用降低其使用等级。可加工成楼梯、栏杆(或栅栏)、室内地板、护壁板和饰条等。
建筑垃圾中的碎木、锯末和木屑,可作为燃料堆肥原料和侵蚀防护工程中的覆盖物。将清洁的木料磨碎、染色后,在风景区需做侵蚀防护的土壤上,(湖边、溪流的护堤),摊铺一定的厚度,既可使土壤不受侵蚀破坏,又可造景美化。不含有毒物质的碎木、锯末和木屑,如未经防腐处理的废木料、无油漆的废木料,可直接作为燃料利用其燃烧释放的能量。建筑垃圾中的碎木、锯末和木屑还可以作为堆肥原料使用。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