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规划先行,谋定再动。新加坡在国家环境局专门政策与规划署,在环境公共卫生署设置环境研究所,把政策法规研究和发展规划工作放在首要地位,政策法规注重实操和细节,具有前瞻性,连贯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纳入土地规划,开发项目的环卫配套设施设计,必须报经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查核后才予以审批,实现了环卫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3、重视宣传,全民参与。新加坡高度重视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环卫宣传是全方位的,不遗余力的,铺天盖地的,超越国界、名声在外的。到了新加坡,当地导游致完欢迎辞后第一句话是“在新加坡千万别乱扔乱吐,否则要被重罚的”。
新加坡环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公众对相关政策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提倡政府(Publice)、企业(Pravite)和市民(People)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以弹性和和谐的方式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
4、法规完备,严格执法。一是新加坡环境卫生政策法规体系完备,覆盖环境卫生管理每一项内容,条文内容详尽且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注重有效性、可操作性、执法程序环环相扣,少有疏漏和不周到之处。二是对违法处罚严厉,大量采用重犯时累进处罚组合,如对乱扔垃圾者,初犯时罚款200新元,重犯时,罚劳役3-12小时;对于非法丢弃建筑垃圾的,可以最高处罚5万新元和12个月的监禁;又如1994年,美国少年费伊因涂鸦做出鞭刑判决,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求情,也改变不了新加坡法院做出的鞭刑判决。三是顾客违法受罚,连带经营场所的业主进行处罚。四是执法过程中良好的警察协同机制,环卫管理人员在执法时如遇到不配合者,可传呼警察来强制执行,警察随呼随到。五是警察对违反环境卫生法规的行为人,有义务进行处罚或予以逮捕,移送法庭进行判决。
5、垃圾处理系统可靠,建设规模超前。每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时都采用当时最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对过时落后设施坚决淘汰。建设规模超前,采取全量焚烧,已建成的垃圾处理规模超实际需求30%,具有检修调配、高峰值分流和应急理能力。
6、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监管成熟规范。新加坡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已全部实现市场化。一是招投标公开透明,管理部门制定的招标书和合同书内容详尽、操作性强,如对于每个垃圾桶的保洁标准、垃圾倾倒时间、频次以及所使用的设备都有细致明确的要求。二是建立了完善的企业资质和诚信管理系统,环境卫生服务企业的资质分为6级,企业资质等级对应投标的业务金额,如清洁企业资质为1级的,只能参与业务金额10万至30万新元的投标; 1000万新元以上标段需企业具备6级资质。三是招标时注重以服务质量、企业信誉、实力、价格合理等综合选择企业,一般不采用最低价中标;四是由政府主导促进环卫企业规模化经营,全国的市政道路只分4个标段,垃圾清运分9个标段,政府组屋(小区)分16个标段。五是鼓励企业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新加坡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合约的期限分别为5年和7年,保证企业能够回收设备投资;六是监管严格细致,环境卫生处采取巡视和电子监查等方式,对照承包企业上报的清扫保洁组织实施方案每天现场定时、定点、定员、定设备抽查20%,对企业作业过程、作业效果、质量标准进行监管。七是处罚严格,对发现问题的采取扣减承包费、罚款、降低许可证等级和吊证等处罚措施。
7、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电子政务系统发达,企业营业执照、投标等业务的申请、审批、投诉及处理都可通过网络上完成;环卫管理人员配备掌上电脑,利用移动执法系统(ISES)现场开罚单、现场查询以往的犯法记录;在交通要道、地铁、组屋区、公共场所安装很多电子监控探头,记录违法行为;对道路清扫和垃圾收运车辆运用GPS系统定位,通过无线视频鉴别系统车辆作业情况。
8、重视专业技术培训及科技研究。国家环境局设置新加坡环境学院和环境卫生学院,定期对环境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设立了环境卫生监督资格考核和注册制度。清洁企业的员工须经授权培训机构进行上岗培训,考试合格领取资格证书后才允许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