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面对各类垃圾4600吨,如果只是靠人工和垃圾车的半自动化式清运,可以想象这将让一家环卫公司乱到什么程度。这还没有考虑到交通拥堵因素的影响。不过,北京市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环卫集团)高级工程师、集团办公室IT主管寿蔚正让这个问题不再是想象得那样艰难。
8月31日,寿蔚带着自己主持制定的“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方案到中国科学院,这位已经干了16年的环卫IT人还是很迫切地想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他甚至以此为理由拒绝记者的采访——他希望尽快让这张用系统管理人员和作业的蓝图慢慢展现出来。因为这将让环卫工作实现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控、实时化调度以及科学化决策。这份蓝图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指挥中心、一个综合的信息库和三个信息化基础平台,这就需要一批计算机管理系统、一套信息化标准和一个为体系架构的系统。
繁杂的环卫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改善工作方式和提高效率。有数据显示,北京每天产生各类垃圾2.3万吨,北京环卫集团要承担其中五分之一的工作。
北京环卫集团的工作更为复杂。其担负着北京市中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以及朝阳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无害化处理工作,同时也担负着交通要道长安街、迎宾线、二环和三环主路等道路作业。
摆在寿蔚面前的不是这些具体工作,而是如何管理人和物来完成这些工作。因此,寿蔚需要面对的是北京环卫集团的6557名职工,1716辆各种环卫车辆和21座环卫基础设施。“人和设备的管理本身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才能合理高效运行,而如何让他们一天之内清运掉几千吨的垃圾就更需要一套系统来管理了。”寿蔚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北京环卫集团的1100多辆垃圾运输车中已经有一小半安装了GPS系统,集团公司成立了一个以总经理邵培为组长的信息化小组,但真正做IT工作的人员只有寿蔚一个“光杆司令”,而他目前的职务也是挂靠在集团办公室旗下,并没有像很多制造业公司一样有信息化管理部,有一个团队。
从原始的全人工垃圾清理模式到半自动化模式,环卫信息化在2000年进入第三阶段,由信息化系统指挥调度车辆和人员在最快时间内清运城市垃圾模式。
尽管此前已经做了些以项目为主题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比如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建立的“奥运数字化环卫系统”和2010年集团公司搬迁新址后重现建立的应急调度系统,但资金投入问题还是寿蔚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2006年4月25日,北京环卫集团在原一清集团、二清集团、四清集团和北清集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可以想见,“十二五”信息化方案还需要遭遇资金投入的难题,如何解决?寿蔚暂时不去想这些,因为他手头需要先做的是把方案与中科院的专家协商敲定好。北京环卫集团到“十二五”末要实现以下目标:组织一体化管理,信息资源数字化,对内对外的服务网络化,信息安全保障有力,用信息化来带动环卫领域的现代化,使公司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一个实质性提高。
孤军奋战
对于寿蔚,北京环卫集团“奥运数字化环卫系统”也是他职业生涯迈上的一个台阶。以项目来带动环卫信息化建设还是他所操作的第一个,但这个项目的实施却是实属不易。3年前,为了建设这个系统,寿蔚没少跟同事“唇枪舌战”,但最后妥协的是他。
2007年9月10日,北京环卫集团把寿蔚从四清分公司调到集团公司主持“奥运数字化环卫系统”建设工作。这位北京大学1986年数学专业毕业生,开始真正为环卫信息化工作。
制订一个好的信息化方案是每个IT人需要迈过的第一个坎。如何叫好?其实就是除寿蔚以外的信息化小组成员是否满意。财务部会考察项目使用的花销是否划算,作业部门会考虑系统建好之后是否会用、好不好用,公司领导层又会思虑这个系统建好之后是否能够帮助他们做决策,是否足够安全。
寿蔚很快就把“奥运数字化环卫系统”方案做出来了。但在第一次商讨会议上,他的方案被高票否决。作为总经理的邵培只好安慰寿蔚,“你拿回去好好修改后再进行商议吧。”
令寿蔚想不到的是,这个方案一改就是5个月,“我现在都记不清改了多少次方案。”经历过了第一次大会上的被否决后,寿蔚开始私下找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商讨,希望他们提出可行的修改建议。有时,他也会做游说工作,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公司财务部,虽然“很多领导私底下也告知我并不是不支持这么做,而是有很多实际情况要考虑进去。”其实,实际情况就是北京环卫集团刚刚成立1年多,连办公场所都没有,更别说一下子要拿出200万做一个信息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