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大会商讨已经是2008年3月,此时离奥运会开幕只有5个月时间。最后被通过时,寿蔚已经让这笔开销减少了30万元。如今回忆起这个系统的建设,寿蔚还记得每一笔花销的去向:一套GPS设备是2000多元,一张北京城区的电子地图是20多万——这张地图让他花得很是心疼。
提起花钱的事,寿蔚对时任北京市的主要领导心存感激。如果不是北京环卫集团可以共同使用北京市公安局的道路和安保监控系统,“奥运数字化环卫系统”就无法建起来。
寿蔚回忆道,“我们就马上给上级单位市政市容委写了份报告,然后转到市政府审批。市政府特批给了我们。”
依托公安局的监控系统,北京环卫集团这套“奥运数字化环卫系统”留给寿蔚要做的就是GPS系统、调度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2008年4月,确定好方案再等各类设备到位,寿蔚开始了他忙碌的系统建设。此后一段时间里,寿蔚的主要工作是,“GPS系统的设备安装,还有一些监控系统的设备安装,要与移动、电信之间沟通,装好之后的网络调试等。”
而GPS系统在7月12日“奥运数字化环卫系统”启动运行后也不断给寿蔚“制造”麻烦,因为早期的GPS系统设备还没有跟垃圾车里程表接起来,而是通过GPS系统定位,通过两点之间的距离合计,就是“每隔5秒钟采集一个点,有的是每隔10秒,每两个点之间连接起来得出的总里程数”。
“垃圾车走的是曲线,统计的是直线,两种方式统计出来的数据就有差距。”这个数据差距导致了作业部与寿蔚的矛盾,而这些数据是用来考核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
寿蔚现在还需要“不断地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统计方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用户需求”,因为环卫信息化还需要把剩下的垃圾车也装上GP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