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兰州市生活垃圾填埋现状的调查研究,得出兰州市没有市属填埋场,各区填埋场均属简易填埋类型,存在渗沥液和填埋气体的污染问题。分析了在选址、垃圾坝、填埋作业、管理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填埋作业;渗沥液;管理与资金;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366(2006)03-0116-04
卫生填埋是世界各国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法和首选技术。据1995年统计[1],欧美国家的填埋处理量约占45%~80%。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填埋处理量则高达95%以上。卫生填埋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从1989年我国发布实施第一个卫生填埋行业标准至今,第3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已于2004年6月1日发布实施[3]。同时有关卫生填埋场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国家标准以及“运行维护”和“项目建设”的行业标准相继颁布实施。期间,直辖市和发达城市先后建成了数十座大型卫生填埋场,而更多的中小城市则建造了数百个中小型卫生填埋场[2,4]。
兰州市生活垃圾一直沿用传统的填沟处理方式,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和研究。为此,2002~2004年间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全面地现场调查和访问,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兰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兰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1.1兰州市垃圾填埋场的分布
兰州市区由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4区组成,面积1671.6km2。目前城市人口数已近207万人,垃圾日填埋量已达2350t。兰州市没有市属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的填埋场,填埋场建设和管理由各区环卫局负责,经费由市财政拨款。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各区现有填埋场共12座,分别位于黄河南、北两山的沟谷中,距城区边界3km以内。其中,关闭和已封场利用的有4座,目前正在运行的有6座,在建的1座,筹建的1座(表1)。
1.2填埋场类型
兰州市是河谷型城市,黄河由西向东穿过市区形成长约50km的黄河兰州段,南北两山发育大小支沟96条,使兰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垃圾填埋空间。按地形分类,兰州市的填埋场均属于山谷型填埋场;按构造和卫生功能划分均属于污染型的简易非卫生填埋场。从处理规模划分[5],仅城关区伏龙坪填埋场为Ⅱ级,日均消纳垃圾880t/d,其他均为Ⅲ级填埋场,日均消纳垃圾200~500t/d。
表1兰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统计
2填埋场存在的问题
2.1渗沥液和填埋气体污染问题
直接利用天然沟谷填埋的简易填埋场,没有渗沥液防渗及填埋气体的收集处理设施,必然存在着渗沥液和填埋气体的污染问题。渗沥液是填埋垃圾分解产生的液体和渗入的雨水、地面径流以及垃圾所携带水分的混合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6]。
各区填埋场渗沥液对环境的污染形式:一是渗入场底污染地下水[7],一是沿沟底流出污染地表水。渗沥液污染问题在城关区相对突出,以伏龙坪芦家大沟填埋场为代表,渗沥液流出沟口注入黄河支流雷坛河,最终流入黄河。2003年5月实测排放量4.6t/d。渗沥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8,9],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色度、CODcr和BOD5浓度高、金属离子和氨氮含量高等特点[7,10,11](见表2)。尽管排放数量小,但对水体的污染犹如小造纸厂污染一条大河的结果。若按日排放4.6t/d计,该填埋场年排入雷坛河的渗沥液量约1680t。
表2城关区芦家大沟填埋场渗沥液特征值
填埋场未设导气设施,以甲烷为主的填埋气体任其自由排放。一是污染大气,增加城市大气中甲烷浓度和热岛效应。研究表明甲烷的温室效应约是CO2的100倍[12,13];二是填埋气体在局部聚集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现场打入的导气管能在出口点燃,夏季经常发生垃圾自燃现象,足以说明填埋体内存在沼气。
2.2不设垃圾坝、无地表排水设施
垃圾坝是起到阻挡垃圾形成填埋库容的堤坝,是山谷型填埋场不可缺少的构筑物。不设垃圾坝、无雨洪排水设施是各区填埋场共同存在的问题。这样,暴雨期有可能形成垃圾泥石流或崩塌,严重者将危及下游的安全。如城关区阳洼沟填埋场目前填埋体前缘已接近沟底铁路,暴雨期极有可能堵塞铁路涵洞造成洪水下泄不畅而导致高度达30m的填埋体崩塌危及铁路的安全,甚至发生垃圾泥石流殃及下游居民和建筑物及黄河的灾害性事件。同时,还缺少拦截上游地表雨洪的排水设施,目前安宁区青石沟填埋场最为急需修建地表雨洪截排水工程,以防止上游雨洪冲毁下游填埋体造成垃圾泥石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