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回收。将干电池粉碎后灼烧,可以凝结得到高纯度的汞。剩余物进一步灼烧,在1100~1300°C的高温下,锌及氯化锌氧化成氧化锌,随烟气排出,采用旋风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回收氧化锌。[11]残渣经过分离铜帽和铁后即锰的混合物,可进行进一步分离。此种方法简单易行,流程短,有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容易推广。
3.1.3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是唯一大量民用的液体蓄电池,也是铅的主要用途去向。废旧铅蓄电池包含硫酸、硫酸铅、铅板组成,是重要的污染物。废旧铅酸蓄电池、铅渣和铅泥等已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12]同时废铅蓄电池也是重要的铅资源来源。在使用蓄电池过程中,铅元素只是在铅和硫酸铅之间转换,损耗较小,易于回收利用,而回收后的大部分铅再投入到铅蓄电池的应用中。在发达国家和大部分中等发达国家,铅是再生金属产量超过原生金属产量的金属,再生铅产量占总产量的比值,美国在70%以上,欧洲达78%,全球为50%左右,我国仅为25%。[13]从此可见我国再生铅工业发展处于极其初级的阶段。
由于人工拆解会导致污染,相关行业规定要求破碎铅蓄电池必须机械密封操作。常见的工艺是把废铅蓄电池粉碎后,通过密度与颗粒大小的不同,将铅板、铅膏、废酸、橡胶、塑料分别分离回收,铅通过脱硫后可经过干法或湿法冶炼得到再生铅。
3.1.4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新兴的高容量电池,在最近是十几年中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中。同时而来的便是数以亿吨计的废锂离子电池。由于在发明之处没有意识到锂离子电池回收的重要性就被大量推广,技术存在瓶颈,锂离子电池的回收率极其低下。锂离子电池的随意处置不仅仅给环境带来了极大威胁,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分析表明,锂离子电池平均含钴12%~18% , 锂1. 2%~1. 8%, 铜8%~10% , 铝4%~8% , 壳体合金30%。[14]现有的关于锂离子电池回收的途径大部分处于实验室阶段,短期内很难投入工业化生产。但是毋庸置疑,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将有着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经济意义。
3.2 当前废旧电池的回收现状
3.2.1 国外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有一些废旧电池回收的很好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如丹麦是最早进行废旧电池回收的国家。丹麦在镉镍电池的售价中加上回收费用由使用者承担,使得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得到改变。日本的电池回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汽车铅蓄电池回收率已经达到100%,其他二次电池收集率也达到84%。日本的废旧电池主要由社团收集,由有能力处理的厂商负责回收。[15]但是日本对一次电池往往采用掩埋的办法处理。德国在2005年时电池回收率达到了最高的82%。德国政府规定,只有可以回收的电池才被允许销售。电池厂商有义务处理废旧电池。[16]
3.2.2 我国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目前我国废旧电池回收现状令人堪忧。即使是回收率相对较高的铅蓄电池,回收率也只有25%,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50%。而一次电池的回收就更是凤毛麟角,除去个别城市,大部分地区都缺少有效的回收机制。造成我国废旧电池回收现状如此不乐观的原因如下。
一是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有一些与电池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但是缺乏监督和惩罚机制,导致电池的回收问题得不到人们,尤其是电池厂商们的重视。
二是没有有效的回收系统。电池回收往往是民间以个人力量进行收集,大部分电池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同进入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并没有相应的独立收集系统,收集机构也往往难以长期维持。
三是人们对电池回收的意识冷淡。由于电池回收属于自发行为,加上种种经济因素,电池回收并不像塑料、金属那样有偿收购,人民缺乏手机废旧电池的意识;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废旧电池随意处置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严重性,比起白色污染,公众对电池造成的污染了解更少。
四是没有经济利益驱动。目前条件下电池回收仍然是一项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有些时候处理完全没有分类的电池的投入甚至高过收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不可能从事没有经济利益的工作。
五是缺乏相关技术。回收上来的电池如何处理更是一个难题。掩埋,尤其对于二次电池,显然没有起到回收应有的作用。而重新利用也受到技术和经济的双重制约。
六是缺乏电池标准化和分类的规定。我们知道,无论回收什么,搞清楚回收物品的确切化学成分是最重要的。而电池种类千变万化,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池化学组成也都不同。这也制约着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发展。
4. 改善电池回收利用现状的建议
如何解决上述的电池回收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我国国情,我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改善电池回收利用现状。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