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废纸回收策略探析
针对我国废纸回收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物流人的思维角度,基于废纸回收物体系等物流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下。
3.1制定并实施废纸分类标准
目前发达国家大都已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废纸分类标准,如美国将废纸分为51类,日本将废纸分为27类,欧洲分为5组57种。完善的废纸分类标准是废纸分拣的依据,只有经过分拣的废纸才有较高附加值。尽快制定并实施废纸回收利用标准早已是造纸业的共识。
早在2006年就已有消息传出由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负责起草的《废纸回收分类国家标准》将出台,但是至今仍未收到关于该标准正式实施的官方消息。标准并非制定了就能保证我国废纸回收质量,重要的是标准的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改进,使它更好的为我国造纸业服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美国就曾多次对其分类标准进行修订,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停用第36号和38号废纸编号。废纸分类标准不仅要将废纸进行分类,它更应起到指导废纸打包厂、废纸经销商和纸厂进行废纸贸易的作用。
3.2生产、回收两头抓,提高废纸分拣率
在废纸的生产源头,也就是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工厂等,应加强对其实行废纸回收常识的普及,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废纸回收分拣意识,从源头抓起,将废纸进行合理分类,从而减少废纸回收人员分拣负担,增加效率,提高废纸品质。而对于基层废纸回收人员,政府则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废纸回收培训措施,比如,将培训外包给业内较专业的回收企业,对行业内基层回收人员进行上岗再培训,加强其对废纸回收专业知识的进一步认知,对各种废纸的分类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专业的废纸分拣技能,提高废纸回收附加值。
同时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是不可或缺的,对废纸的最终源头——纸品生产企业,我国可效仿或者借鉴欧洲的做法,引入EPR制度。EPR首先是由瑞典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林赫斯特提出的,就是指生产商或进口商应对废弃产品问题承担延伸责任和义务。1991年德国率先将EPR的理念应用于《包装物法令》,该法令有效遏制了过度包装,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包装物的处理问题。之后法国制定了《包装条例》,通过法律形式要求商品生产者承担部分回收利用废旧包装物的费用。我国可以建立类似的法律制度,通过对生产企业征收处理费用,为居民区和其他从事废纸回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提高废纸回收率和分拣率。
3.3从供应链全局出发,优化废纸回收体系,谋求全局最优
政府应担当协调员的角色,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和联盟,促使废纸回收供应链的良好发展,以“规范前端、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工作思路,建立起社区回收网点——物流运输车——回收分拣中心(或配送中心)——再利用工厂的整体链条,促使废纸回收行业的有序发展。
如图2所示,配送中心将分散的小批量废纸供应商(各级回收站、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整合,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合理规划物流运输线路,最大程度上降低运输成本;同时配送中心将回收来的原生废纸根据相关分拣标准,进行分拣处理以及简单再加工等提高废纸产品种类及质量,从而提高其附加值。而同时规模经济所带来的除了物流总成本的减少外,还有其将有实力与各大中型造纸厂进行战略合作,强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造纸企业渴望的“零库存”管理。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废纸回收龙头企业
政府应积极吸取经验,加大资金及政策投入,发展壮大废纸回收龙头企业,提升废纸回收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进一步整合废纸市场资源,按照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发展思路,引导鼓励龙头企业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着手组建优势企业联合体,使废纸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益,更好地带动废纸产业的发展。
要实施废纸现代化战略,以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相结合的队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提高国内废纸国际竞争力。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尽快完善废纸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尽快加强对国内废纸的分拣、管理、利用和分类标准的制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各项政策上对废纸回收公司的废纸收购给予政策优惠,使废纸回收企业走上正规发展经营之路。集约式生产,取代现在街头的游兵散勇式的个体废纸收购点,从而大大提高废纸的回收率和利用率。与此同时,加强国民废纸回收意识的教育,提高生活废纸的回收。推进废纸处理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提高进入废纸处理市场的门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当竞争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顾民达.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废纸资源[J].湖北造纸,200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