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在玉门市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建设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巩固“甘肃省卫生城市”荣誉,围绕“让城市更加干净”这个中心,推进工作管理制度化、业务流程规范化、日常保洁精细化,突破工作瓶颈,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加强清扫清运、征收检查、垃圾处理等各项业务工作,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玉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共有132名职工、环卫工,14台环卫车辆,承担着新、老市区240万平方米的环境卫生保洁任务,年清运垃圾3.6万多吨,日均清理垃圾100余吨。为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玉门市环卫处建立了细化工作任务,具体完成时限,全体人员工作任务按月量化考核,绩效与当月工资挂钩的工作制度,努力形成人人争当优秀,单位争创先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1、加强职工管理,努力创建文明队伍
从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入手,注重提高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联系征收检查、清扫清运各股(队)的业务特点进行理论学习,用于指导实践,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都有了很大进步,2010年4月玉门市环卫处被玉门团市委、文明办命名为“青年文明号”; 8月份在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参加建设系统“书香玉门——中华经典朗诵”比赛自创自演的“环卫之歌”荣获群声组的一等奖;9月份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检查组的复验。
2、改善软、硬件条件,全力打响“玉门环卫”品牌
2010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和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玉门市环卫处完成了“鑫洁”垃圾填埋场的后续工作,国债投资1458万元、日处理垃圾能力100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同时对三道峡垃圾场进行了封场。8个月以来,垃圾填埋场运行有序,日处理垃圾近70吨,改写了玉门市垃圾处理的历史。
争取上级支持,2010年沿街配置可分类果皮箱200个,垃圾斗20个,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垃圾斗、果皮箱等环卫设施不足的现状,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为“垃圾清运容器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全生产工作长抓不懈。在清扫清运队开展安全教育例会,对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做好车辆的管护和检修,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正常出车,环卫工人全部签订劳动合同,筹集资金近4万元为全部车辆和人员购买了保险,转化工作风险。
3、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环卫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努力做到城市容貌上档升级。2010年,在已实现全天16小时保洁责任制、环卫工人两班倒的老城区向阳路等六条路段的基础上,按照路段繁华程度、人流、车流量的大小及环卫设施配置情况,全部环卫工人进行“定路段、定标准、定人员、定工资”的细化管理,通过增加人员,将环卫工人人均保洁从3万平方米下降到2.6万平方米,严格按照《环卫工人考核标准》考核每天的清扫、保洁工作,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工资,充分调动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城市容貌显著提升。
加强清运工作,做好垃圾日产日清。环卫清运工作人员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出车时间,正常情况下由四辆环卫车收集,如遇垃圾高峰期和降雪天气环卫车全部出动,清运人员面对每年15%的垃圾增长率和四个垃圾高峰期(春天沙尘、夏天瓜皮、秋天落叶、冬季炉灰)每天加班加点清运垃圾,新、老市区日清运垃圾达100多吨。
加大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在对各类收费对象进行详细如实统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收费标准征收垃圾处理费,坚持做到抓大不放小,费用应收尽收。领导亲自出面协调玉门石油管理局等单位的费用,收费人员挨门逐户上门征收,遇到政策不清楚的就耐心反复讲解,积极协调费源,挖掘收费潜力。
做好环卫政策法规的宣传管理。2010年进社区、进学校开展环境卫生政策宣讲5场次,教育居民、学生13000人(次),积极宣传玉门市环境卫生管理成果,干部职工全年共在省、地、市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20多篇。配合市执法局做好周五环境卫生大扫除的检查工作,促进了这项工作的长效化、制度化。领导亲自带头参与每日环境卫生检查,日均检查不少于4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各个工作环节的全力配合,基本实现了保洁无缝隙、管理无空挡、责任全覆盖。
4、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玉门环卫”
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职工工资从2010年11月份实现财政全额发放,解决了干部职工多年久拖未决的问题。争取政府支持,公益性岗位环卫工人达到78名,人均月工资达到720元以上,和社保部门做好衔接,为全处符合条件的66名环卫一线保洁人员办理了医疗、工伤保险,为32名环卫工人办理了养老、失业保险补贴,解决了环卫工人的后顾之忧。连续三年组织干部职工到环境卫生管理先进城市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