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市。2000年以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5%,2010年总产值超过8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6,江苏的1/2;与此同时,全市电子产品零售额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专家分析,目前我市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每年已超过200万吨,并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攀升。因此,如何加强对电子废弃物处置的管理,妥善加以处置,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苏州电子废弃物处置现状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国家家电回收政策的实施,我市的电子废弃物处置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是产生了一批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置企业。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实行许可制。据了解,目前苏州市区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生产性企业共有82家,其中列入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目录的有7家,年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能力约为100万吨,年拆解利用废旧电器能力超过200万台,2010年实现产销超10亿元,拆解处理了全省三分之一以旧换新淘汰下来的废旧家电。其中,2003年成立的苏州同和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最终处置“三位一体”的中日合资企业,具有年设计处理各类危险废物5400吨、年设计回收处理废旧家电40万台的生产能力,2010年实现产值过亿元、利税超千万元。
二是拥有了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与装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领域拥有各类专利技术50项以上,其中提炼贵金属、有色金属、有机溶液产品以及消除危害气体、液体和固体等技术都具有国际一流水平。苏州同和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拥有专利技术5项,其焚烧炉所运用的是全国唯一的高温烧解急冷技术,能有效避免二噁英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回收、处理、最终处置“一条龙”的生产工艺流程能确保生产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再如苏州伟翔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我市与清华大学的循环经济合作项目,已拥有各类专利技术1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废印刷线路板组合式处理方法、印刷线路板专用低温粉碎设备等填补国内外空白。昆山市一批为电子信息生产企业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回收处理公司迅速成长,具备了自主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已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三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苏州是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首批城市之一。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以及昆山开发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运用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与中国式的管理模式,通过产业规划、选资招商和配套引导,鼓励电子生产企业在企业内部发展清洁生产的同时,在企业之间大力实施产业补链,使上家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家企业的生产原料,“吃干榨尽”、用尽用足资源,尽可能实现产业的零排放,努力将“工业链”发展为“产业链”。其中,苏州高新区已引进和开工建设“补链”项目20项,形成了“佳能-金钟默勒废物料代谢链”、“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废水代谢链”等十余条生态链。
四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避免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自2009年家电回收相关政策出台,到2010年底的短短一年多,苏州就回收、处理了155万台废旧家电。这不仅可为制造加工企业节省数万吨的原料、节约发展成本,而且可以防止大量重金属、塑料、一般金属和特殊污染物(如氟利昂、液晶)等进入空气、水源和地下,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避免次生性区域环境灾难的发生。
二、电子废弃物处置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我市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情况看,要实现产业化、规范化、无害化,加快推进产业循环,尚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措施尚不到位。一是税收政策尚未跟上。规范的处置企业使用的原材料是电子废弃物(固废或液废),生产的产品按全额征收增值税,企业反映税负偏重。虽然国家、省税务部门多次调研,政策却迟迟未见根本性调整,这直接影响规范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二是基金补贴尚未落实。2011年1月1日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国务院551号令,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基金。但目前我省、我市尚未出台征收和使用的具体办法,以及相应实施细则(北京、广东等地已出台)。规范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要申请基金补贴还只能是“画饼充饥”。三是配套措施不足。我市尚没有针对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专项鼓励措施。现有涉及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人才计划等等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设置门槛不同,规范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大多难以享受。
2、处置监管尚不到位。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资回收加工业属于特种行业,涉及行业分散、领域较多,企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88.7%,几乎100%为中小型企业。近年受电子废弃物回收加工暴利的驱使,业内称作“路边游击队”的流动作坊争相进入苏州市场,无序竞争激烈。鉴于电子废弃物不规范处置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国家已明令设置市场准入制度。苏州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疏堵结合、加强检查,监管效果日益显著。但是,地下产业链逐利性、隐蔽性很强,突击性检查很难根治,往往是取缔后不久又死灰复燃。目前我市已实行资格许可管理,环保局的固废中心负责监管全市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置。但电子废弃物既有固废也有液废,专业性强、包罗万象,监管难度较大、任务繁重,要全面落实指导、协调、督查、服务确实勉为其难。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禁入手段,持证企业面对众多无证小作坊、小企业的竞争,普遍处于“吃不饱”的窘况,纳入循环产业链、由规范企业专业处置消化的量更少,有的企业一个月只能开工10天,数十万吨电子废弃物无序流入浙江等地。
村民在家将垃圾分为4类后,垃圾被集中送到资源回收点。永康市端岩村书记俞海在资源回收点说,保洁员将可回收垃圾金属、纺织、玻...
[详细]
2021-08-04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