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配套服务尚不到位。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目前政府对循环经济尤其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工作力度尚有欠缺。一是指导服务平台缺失。当前贯彻实施《条例》,首要的是依法加强电子废弃物的处置管理,亟待加强产业规划指导。我市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市,电器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处置以及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规范处置缺乏统一的产业指导。二是信息不对称。面对面广量大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市场,目前缺乏覆盖全市的专业信息网络体系,产业政策、先进技术、市场供求等等急需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公共性的服务平台,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回收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废弃物的产生、流转、处置等不能有效及时对接。三是协调服务不足。调研中得知,苏州电子废弃物很大部分在规范处置企业“体外”循环,拥有电子废弃物处置先进技术装备的苏州同和目前实际开工率仅为20%左右;与清华大学技术合作的苏州伟翔连年亏损,2010年纳入省定点拆解单位、通过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情况才有所好转,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而企业所处区域内,就有产生大量废弃物的电子信息企业,但在利益驱使下实行价高者得的方式,其废弃物的流向堪忧。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将其纳入区域循环体系,既保障企业吃饱开足,也让生产企业承担合理的生产者责任,全力杜绝其流入地下产业链。
4、发展环境尚不到位。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反映,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一些具体的准入环节、过程管理还不够公开透明,政府应进一步为规范的处置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一是废弃物核销不够公开透明,主要是在进口来料加工企业的电子产品废弃物的核销上,有权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弹性过大,核销数量、指定废料回收企业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严谨的制度监管;二是准入市场不够公开透明,市场运作出现“鱼目混珠”,造成有处理资质的企业拿不到废弃物、无资质的却能借资质做;三是废弃物分配不够公开透明,电子废弃物存在分类(残次品、边角料等)、分配给回收企业时,无章可循,拿废弃物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企业间存在无序竞争,容易滋生少数部门和环节的腐败。
三、加强我市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使我市电子废弃物处置走上规范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建设全国一流的电子信息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的组织领导
以落实《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的组织领导,促使全市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水平达到全国城市前列。首先,建立健全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协调指导机制。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牵涉多个职能部门,建议成立市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领导小组,市政府牵头,经信、环保、商务、财政、公安、海关、质监、城管、工商等相关部门组成,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加强统一协调,规划指导,各司其职、落实政策、制定措施,解决好长远规划和带根本性的焦点难点问题。其次,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相关制度。尽快制定出台处置管理制度,规范市场准入资质标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制定有效监管制度,电子废弃物处置做到公开透明;严格执法方式,开通举报热线,定期联合执法,杜绝废弃物的无证回收。再次,着手建立处置管理工作平台。国家工信部已制定《电子电气产品污染管理办法》,经过网上公示、征求意见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几个步骤,并已通过WTO审查,年内将正式实施。鉴于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和专业性,建议尽快成立苏州市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中心。从管理手段和人员配备上,赋予其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市场跟踪、物流管控、技术示范等职能,成为联结相关部门与企业、生产企业与处置企业、社会与企业的枢纽,以此推进全社会回收处置体系建设,落实长效管理和服务措施,有效搭建电子信息循环产业网络服务平台,努力实现100%规范回收、100%专业处理,构建循环产业链的完整体系。
2、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
电子废弃物的处置利用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让企业自负盈亏,自求发展,但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作用,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作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考虑增值税税率由国家统一制定,建议市政府责成相关部门运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积极向上反映,或可以通过举办论坛、组织调研等方法邀请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前来我市考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争取成为税制改革试点首选地区,尽可能为我市电子废弃物处置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强配套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条例》的相关规定,抓紧制定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落实政策扶持措施;财政资金在引导产业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考虑目前我市的产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虽然已经设立,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规模较小,而且还存在过于分散不合理使用现象,建议对目前各类专项资金进行必要整合,适当增加总量,并设立促进电子信息循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有突出作用的关键环节、重大产业链项目倾斜。同时,积极尝试以专项资金为母资金建立产业投资引导资金,以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对接重大优质项目,防止专项资金的低效使用。鼓励引进国际一流电子废弃物处置项目,在土地供应、金融信贷、科技和人才经费补贴、政府采购、名牌产品与知名商标认定等方面对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予以扶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三是扩展企业融资渠道。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加快引进战略性投资,引导市级创投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其他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电子废弃物循环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实施股改、上市融资,尽快把企业做强、产业做优。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