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电子垃圾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不仅自身每年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而且还遭遇国外电子垃圾的入侵。据媒体报道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就有80%出口到亚洲,其中的90%进入了中国,中国成为重灾区。
2.1.3中国电子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中国电子垃圾处于一种行业无统一规划、电子垃圾流向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同时现有回收处理技术落后,资源回收率低,而整体回收又缺乏技术管理规范和政策支持。近年来,各省市领导已经非常关注电子垃圾处理的问题,相关的策略和文件也相应形成并开始实施。一些大型电子垃圾处理中心已经相继成立。
2.2中国电子垃圾污染现状的原因分析
2.2.1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生产模式中,人们千方百计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未处理的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扔弃到空气、水系、土壤、植被中。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以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的。
2.2.2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导致不健康的消费模式
如今,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完全依赖对资源的消耗。我们用的产品越多,消耗的自然资源就越多。消费者追逐功能更完善、更新奇的产品,随着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消费者更换家庭装备的步伐也在加快。这种消费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GDP的增长,但也导致电子垃圾越积越多。
2.2.3政府管理的缺位
目前中国还没有电子产品的相应报废标准,也尚无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电子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而该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资金和法律法规支持。
2.2.4污染转嫁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国内一些不法商人铤而走险,钻法规空子,非法把电子洋垃圾引入国内。此外,一些发达国家也经常打着捐赠、折扣出售的旗号甚至是偷运的方式将本国难以处理掉的电子垃圾运到中国,给中国的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2.2.5立法不足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于飞处长曾表示:“中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体系,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尚没有健全。另外,还缺乏高效的电子废物无害化技术手段”[8]。而目前中国电子垃圾的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3电子垃圾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从源头上加强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的管理,减少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其它公害,实现电子产品清洁生产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现提出如下防治的建议和对策。
3.1立法是根本保证
目前,中国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管理还处于无序的状态,既是家电生产、消费大国,又是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国家通过专门的立法来有效地加强电子垃圾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通过立法,可以大大促进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循环利用资源,限制和打击对电子垃圾的非法收购和交易,控制其流通和加工环节,同时减轻电子垃圾回收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保护消费者利益需要立法加以保障,以规范家电的再利用;为企业参与国际流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求达到经济全球化的目的。
3.2规范市场,建立完善的电子产品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体系
电子垃圾回收有巨大的商业潜力,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应严格控制进口的二手电子产品,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的电子垃圾回收中心,形成对电子垃圾产生、收集、储存、处理以及再利用的全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的科学体系。
3.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回收利用技术水平
针对日益增多的电子垃圾,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先后出台了有关的法律和措施。发达国家在电子垃圾综合处理、循环利用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美国、日本以及德国、芬兰等欧盟国家较早开始电子废弃物的管理,普遍采取立法、经济激励等管理办法[9],并注重“生产者责任制”的制定以及各种电子废弃物处置技术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外电子垃圾处理主要有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3.3.1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EPR)就是“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即生产者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负责,还要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负责[10]。这是在发达国家实施的最重要的管理办法。
3.3.2明确消费者责任
消费者应优先购买环保型电子产品,利用市场导向作用,推动生产者生产环保电子产品。在发达国家,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消费者作为废弃物的产生者,必须承担其废弃产品的处理责任,缴纳处理费用[11]。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