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的生活垃圾容积相当于一幢24层高的大楼!广州市政协委员在调研考察之后惊呼:“垃圾增量比GDP还快!”
在广州市的官方表述里,整座城市每天进行填埋和焚烧等终端处理的生活垃圾近1.4万吨,其中厨余、木竹、纸布和塑料等占垃圾总量的90%以上,可生化有机物占49%左右。这些垃圾除小部分回收以外,剩余的没有进一步分类处理,主要以混合收集、填埋进行处理,导致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行。
处理机制和设备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垃圾,占用大量土地,造成潜在土地和水资源污染,我国不少城市正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
【关键词】
垃圾分类之难
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广州率先在全国制定并实施《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将城市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进行分类。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从今年4月1日开始,首先在16条街道、6个社区和部分生活小区,以及市、区、街党政机关、城区约1500所中小学校、733个农贸市场等地先行先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广州提出的目标是,2011年全市垃圾分类率力争达到50%。
事实上,从1998年起广州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并被列入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但这一切似乎仅仅是静悄悄地进行,不少政协委员也坦言该市垃圾分类试点十年仍处于“初级阶段”。
从2010年到2011年4月,广州市政协涉及垃圾分类处理内容的提案有近20件,是历年最多的。
广州市政协此前曾就重点督办提案《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开展视察,政协委员们参观了位于天河区燕岭路的餐厨垃圾分类示范站后,用了一个词“寒心”,针对的是这个全市唯一的餐厨垃圾分类站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尚东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黎凯诗说,广州市日处理生活垃圾13000多吨,而这个示范点一天只能处理2.4吨。酒店食肆每天有上千吨的餐厨垃圾,除了少部分送去填埋场,大部分被一些“有利可图的企业”回收,“回收到哪里去了呢?很可能就是潲水油。”“没来看之前,听宣传还觉得不错,来看了之后很心寒。”
据了解,在广州市每天产生的1.4万吨生活垃圾中,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占近七成,绝大多数集中在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其余的三成多垃圾分别在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当地处理。由于垃圾增速大大超出原来预期,原设计使用20年的兴丰填埋场将于2012年提前填满封场。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关部门和居民之间似乎尚未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从负责垃圾分类的城管部门到街道和居委会都会听到一种声音,认为居民“长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嫌麻烦的心理,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而居民中普遍的质疑是,分类投掷的垃圾,最终被混装到一起处理,直接影响民众参加垃圾分类的信心和信任。
更离谱的是,在临近广东省委和省人大的梅花村小区,垃圾分类仅限于垃圾桶外描画的标识,不同投放口投进去,桶内部居然是相通的!小区居民王鹏说:“感觉把‘垃圾分类’当成儿戏,成为面子工程。”
【委员建议】
广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邓小建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在政府拥有垃圾分类体系的前提下解决“政府提供”与“引入市场机制”的关系,通过企业的参与提高运营水平和效率。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相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义务与责任。用法规、税费等形式鼓励、引导市民将垃圾在源头主动分类,以减轻垃圾后续处理的压力,促进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建议根据广州的地理、气候、工业布局、居民区分布,整体规划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点,合理构建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体系。将垃圾处置点的选择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有机结合,整体规划垃圾回收点、堆肥点、沼气生产点,垃圾焚烧厂以及垃圾填埋场等,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垃圾的二次污染,有效地调配和综合利用政府的资源。
【关键词】
罚款处罚之疑
作为全国首个针对垃圾分类的法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4月1日正式实施,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的个人和单位分别处以一次50元和每立方米500元的罚款等。7种情形要罚款,最高罚款3万元。负责该项工作的广州市城管委证实该市5月1日起将正式开罚。
“罚”,似乎成为这个法规的关键词之一。今年“五一”是《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实施首个月,也是广州宣布实施罚款的第一周,记者在广州市中心城区天河区、商业中心越秀区、机关工作人员居住较多的梅花村小区等地走访发现,垃圾不分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而设置了分类垃圾桶的地方,可以看到桶内的垃圾混杂。事实上,整个“五一”期间并未对垃圾分类违规开出一张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