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目前,我国照明电器生产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等都参差不齐,并且相差很大,主要表现为小企业多,生产分散,专业化水平低,表现在产品上就是产品质量低、耗能高、寿命短等。
要降低汞的使用量,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首先要规范生产企业,对生产企业的各项软、硬件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各项指标均达标的才能发放生产许可证。
3、制订行业强制性标准,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关于日光灯汞含量的强制性标准,现在生产实际中的情况是,日光灯中汞的含量高低差别很大,高的达到40-50毫克,低的可以控制在5毫克以下。要控制照明电光源中汞的含量不在于技术问题,而在于国家政策和政策执行力度的问题。例如现在生产技术很成熟的汞齐和汞丸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汞的使用量,汞齐和汞丸技术可以极为精确地控制每支灯管中的汞含量,大大减轻了生产过程中逸散出的汞蒸汽对操作注汞工人的危害,也降低了产品中的汞对消费者和环境的污染。据报道,使用汞齐的荧光灯破碎后扩散在大气中的汞只有使用液态汞的1/5-1/10。使用汞丸技术,我国已经生产出目前世界上含汞量最少的紧凑型荧光灯,汞含量仅为2.5mg,是目前常见的粗管径荧光灯汞含量的1/10-1/18,废弃后残留的汞量大大减少,应该以行业标准的形式推广使用。
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照明电光源关于汞含量的使用标准,并在行业内强制执行。
4、定期对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和环境影响评估。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对于达不到标准的企业,根据其环境污染程度做出不同的惩罚处理。
5、寻找新的替代技术
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投入研究基金,研究节能的无汞电光源。应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对无汞电光源的研究和开发,寻找新的替代技术,从生产环节控制汞的使用量,避免造成对环境的威胁。
6、完善回收体系的建设:
加强教育,扩大宣传,让社会了解废旧气体放电灯破碎后汞污染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处理废旧日光灯管,并鼓励社会各界支持配合灯管的回收。为了有利于照明电器报废后的顺利回收,在生产环节就应该为报废后的回收工作做一些准备,例如在照明电器上标明该灯具汞的含量,提醒消费者报废后不要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并标明该品牌灯具的指定回收机构及回收机构的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国目前日光灯得不到有效回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不知情。大多数人不知道日光灯中含有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汞,也不明白日光灯在破裂时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大量的废旧日光灯管被随意丢弃,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国家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和环保组织加强教育,扩大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废灯具污染性的认识,增强对废灯具回收和科学处理的观念。教育宣传的主要内容是汞的危害性,照明电器中汞的含量,如何合理处置报废后的灯具等。
实行生产责任延伸制度,明确报废照明电器的回收责任。即照明电器的回收处理工作由照明电器的生产商负责。生产商可以自己建立回收处理机构,也可以委托其他的照明电器专业回收公司处理,但这种照明电器回收处理公司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其建立必须经过国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严格审批。同时,国家对照明电器生产商也必须进行非常严格的资格审查,实行许可证制度,其中有无回收能力作为关键的一项,对于自己没有能力建立回收处理公司,而又不委托有资格的回收公司进行处理的,一律不颁发生产许可证。委托照明电器专业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处理的,回收处理费用由生产商承担。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成立报废灯具的回收管理机构和综合回收利用的研究机构。
由于报废照明电器的回收价值低,所以从商业的角度讲,不会有“纯企业”性质的机构从事报废灯具的回收和研究工作,必须有政府部门的行政参与,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成立专门的机构,从事报废照明电器的回收管理和研究。
回收处理机构的建立不能盲目,应该在国家的宏观布局下建立,经过国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严格审批,可以一个区域或一个发达省份建立一个废旧灯管的处理机构,这样可以保证处理企业的正常运转。盲目的建处理厂,可能导致废旧灯管的量跟不上,处理厂处于半停产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报废照明电器的回收处理不只是中国内部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可以从世界环境保护委员会、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的基金组织申请专项基金对报废照明电器进行回收管理、研究和处理工作的支持。
完善废灯具的回收体系。建立以社区为单元的回收网络。照明灯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写字楼,宾馆饭店,居民小区等,农村居民使用含汞荧光灯的比例不高,所以,对照明电器的回收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为了提高照明电器的回收率,建议以城市社区为单元,与写字楼和居民小区等单位的物业公司共同建立报废灯具的回收网络,以此作为生产责任延伸制度的补充。在各社区设立报废灯具专用回收箱,由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并定期进行回收。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