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埋技术:填埋技术主要包括防渗技术、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填埋气体控制和利用技术等三方面。防渗技术主要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自然防渗阶段、1991年开始的在我国第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固体废弃物总场一期工程建成使用的垂直防渗阶段以及1997年开始的在深圳市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一期工程建成使用的HDPE 膜防渗阶段等三个阶段。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从前几年开始的组合采用普通污水处理工艺或将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按照浓度比例放大设计的工艺(如各种厌氧+氧化沟 ( AO、A2O) +混凝沉淀工艺)发展到在总结早期的渗滤液处理经验和针对渗滤液特点的基础上开发的更适宜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生物+物化、高压膜分离、生化+物化+膜分离、回灌处理、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等处理技术。填埋气体控制和利用技术从1998年杭州天子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填埋气体发电厂开始,得到了国家足够的重视,许多填埋场在积极探讨填埋气体收集和利用的项目,并积极努力推动相关的CDM 项目。
垃圾焚烧:主要可从焚烧装备、余热锅炉(主要是蒸汽参数) 、烟气净化、飞灰处理与处置、建厂规模(日处理能力)等五方面来分析焚烧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发展较晚,但是总体上是在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工艺及装备基础上,结合我国垃圾特点进行技术和设备的改造,从而研制出热值较低、含水量较高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余热锅炉的性能逐步提高:蒸汽温度从203℃~370℃~400℃~450℃;蒸汽压力1.6Mpa~2.45Mpa~3.82Mpa~4.0Mpa,为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和经济收人创造了条件。 烟气净气系统的配置:从干法加静电除尘器过渡到了半干法加布袋除尘器。烟气排放限值在达到GB8485-2001要求的基础上,烟尘和二恶英的排放限值亦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飞尘的安全处置已引起重视。采用水泥固化和安全填埋措施已有所应用。注意规模效益,建厂的日处理能力逐步提高,从400t/d级-700t/d级-1000t/d级。
堆肥技术:可从堆肥系统的开发、堆肥的条件控制适宜参数的研究、腐熟度评价标准的确立、堆肥添加剂的研究开发三方面来讲。堆肥系统主要有:条垛系统、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反应器系统。堆肥条件控制:原料、影响因素(水分、氧含量、C/N、温度)等工艺参数的研究。腐熟度评价标准的确立:C/N、有机质变化等指标分析堆肥的腐熟状况。堆肥添加剂的研发:接种剂、营养调节剂、膨胀剂、疏松剂、调理剂等。
4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的预测以及沼气发电在其中所起作用
4.1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技术构成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仍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处理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较快发展,堆肥处理市场则呈逐渐萎缩的态势。2008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10216万吨,其中卫生填埋8559万吨,焚烧处理1522万吨,堆肥处理135万吨,所占的比例具体如图1。

图1:2008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技术构成
4.2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垃圾仍以填埋方式为主,但从长远发展趋势来讲,由于填埋方式成本优势的缩小以及填埋场的选址难度的加大,填埋处理垃圾方式将逐渐被边缘化。焚烧是最接近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原则的,大型城市普遍已将焚烧作为未来主流方向。堆肥技术在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由于成本优势显著(阿苏卫综合处理厂:120 元左右/吨)以及对垃圾中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要优于焚烧,处理前端分选+后端堆肥的综合处理模式在二线城市仍极具吸引力,是目前最为绿色环保的处理工艺。2003~2006年期间,我国填埋处理能力和处理量稳中有降,填埋厂数则明显减少,填埋厂平均处理能力则稳定提高;焚烧方式呈迅速上升趋势,无论是厂家数、处理能力和处理量均都明显增加;堆肥方式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厂家数、处理能力和处理量均下降明显,具体的厂数、处理能力和处理量如下表2所示。
表2:2003-2006中国城市垃圾不同处理方式厂数、处理能力和处理量走势

资料 :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