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秸秆资源分布
首先,中国作物秸秆的分布格局与农作物的分布相一致。从总量分布来看,作物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北的主要农区和西南部分省市,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和四川五省是作物秸秆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五省总量占全国的36%以上(表5)。从秸秆主要类型来看,稻谷杆、玉米秆、小麦秆等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和油料作物秸秆是中国秸秆资源两大主要类型,蕴藏量分别为1.79×108t、2.61×108t和1.01×108t,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图6)。

图6中国秸秆资源类型构成
表5中国生物质能资源蕴藏量的省区分布差异

其次,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气候状况、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传统习俗的差异,地区间种植结构差异巨大,由此带来作物秸秆品种和类型结构组成有所不同,作物秸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5]。我国广大南方地区传统食品以大米为主,因此,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稻秆资源丰富,占全国的87.35%;而北方地区传统食品为小麦和玉米,因此东北、华北等地区麦秆和玉米秆资源丰富,占全国的41.66%。此外,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四省蔗秆和蔗渣资源总量占到全国的91.49%,豆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四川、河南、安徽等五省区,油料秆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河南等五省,棉花秆主要分布在新疆、山东、江苏、河北等四省区。
(2)畜粪资源分布
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畜粪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等养殖业和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五省共占全国总量的39.50%。从构成上看,畜粪资源主要来源是大牲畜和大型畜禽养殖场。其中牛粪占据全部畜禽粪便总量的33.61%,主要来自于养殖场的猪粪则占据总量的34.45%。
(3)林木生物质资源分布
林木生物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主要的林区,其中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蕴藏量就占全国总量的50.90%,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区则占全国总量的27.41%,其余依次是陕西、福建、广西等省区。在我国许多人口稠密的缺煤地区,薪柴仍是重要的农村能源。薪炭林分布广的省份多为能源不足、经济欠发达或者林业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如内蒙古、江西、湖北、贵州、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云南、福建等,除内蒙古和云南以外,其他各省均为缺煤的省份。
(4)城市垃圾和废水资源分布
城市垃圾和废水主要是现代社会产生的生物质资源,因此其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等因素紧密相关。其中城市垃圾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黑龙江、湖北、江苏等省,五省共占全国总量的35.93%;废水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区,五省共占全国总量的37.40%。
2.2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地理分布格局
计算得出,2004年我国生物质能实物总蕴藏潜力为35.11×108tce,其中理论可获得量为4.6×108tce。可获得量中秸秆、薪柴和畜粪分别占38.9%、36.0%、22.14%,如表6所示。从图7、图8和表6中可以看出,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图7中国生物质能蕴藏潜力量的地理分布

图8中国生物质能可获得量的地理分布
表6中国主要生物质能资源汇总

从图7、图8和表6中可以看出,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1)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以及河南、山东等地是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分布区。从生物质能蕴藏潜力量地域分布上看,西南地区占据很大优势,四川、云南、西藏三省总量约占全国的1/3,其次是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以及中部的河南、河北、山东、湖南等地;分布最少的地区则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宁夏和海南。从生物质能理论可获得量地域分布上看,最大的5个省区依次是四川、黑龙江、云南、西藏和内蒙古,共占全国总量的38.57%;最小的5个省区则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和宁夏,合计仅占全国总量的1.52%。不管从蕴藏潜力还是可获得量的角度来说,四川省都位居全国第一位;而3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面积较小的宁夏和最南端的海南省都处于全国最后五位。
(2)生物质能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常规一次能源分布呈现互补状态。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了在一次能源蕴藏量较低的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巨大潜力。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常规能源缺乏,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取暖、做饭等基本生活能源都难以保障,一次能源总蕴藏量只占全国的3.83%,但同时生物质能蕴藏总量却有2.47×108tce,占全国的7.08%,与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相结合,高效开发利用生物质对于解决这一地区的能源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从图9中还可以看出,上海、天津、宁夏、青海、海南、浙江等地常规一次能源和生物质能都很缺乏,四川、云南、内蒙等地则两者都比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