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方向
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发酵生产沼气,可以显著提高热效率。据统计,我国农村目前用作薪柴直接烧掉的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65%~84%,这种方式只利用了其热能的10%左右,而若改为发酵沼气燃烧可使热效率提高94%;同样,通过沼气发酵也可使粪便中不能直接燃烧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沼气除了可供烧饭、照明、取暖外,还用来进行大棚温室种菜、孵化雏鸡、增温养蚕、发电等。目前关于农业废弃物能源化方面主要集中在高效沼气发酵装置与配套设备及其发电工程系统的研究;中热值秸秆气化装置和燃气净化技术的研究;秸秆直接燃烧供热系统技术的研究;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的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燃料油、间接液化生产合成柴油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有机垃圾混合燃烧发电技术的研究,以及“能源-环境工程”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模式的研究等方面[1,4-9]。
2.4农业废弃物资源的材(原)料化方向
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蛋白质资源和纤维性材料生产多种生物质材料和生产资料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又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例如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纤维性植物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等材料;通过固化、炭化技术制成活性炭材料;利用稻壳作为生产白碳黑、炭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的原料;利用秸秆、稻壳经炭化后生产钢铁冶金行业金属液面的新型保温材料;利用甘蔗渣、玉米渣等制取膳食纤维产品;利用棉秆皮、棉铃壳等含有酚式羟基化学成分制成吸收重金属的聚合阳离子交换树脂等等[1,4,10-12]。
2.5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基质化方向
农业废弃物经适当处理可作为农业生产很好的基质原料,可用来栽培食用菌和花卉,养殖高蛋白蝇蛆、蚯蚓等。如利用各种秸秆、棉籽粉碎后作培养基,每1kg可产菇1~2kg;用食用菌下脚料喂蚯蚓,每1万条1d消耗4kg废料,这方面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2.6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生态化方向
根据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将农业废弃物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实现物质的多重循环和多次转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及整体效益。以“秸秆-食用菌-猪-沼气-肥田”模式为例,其能量利用率可达50%以上,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可达95%。但若秸秆只经过牲畜过腹还田,则其能量利用率仅为20%,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利用率仅为60%。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生态农业利用模式很多,如猪-沼-果模式、猪-沼-鱼模式等,重要的是要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3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策措施
3.1建立与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相关的政策法规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属于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机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大多以工业、矿山、废旧物资等行业为重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未能受到足够重视,使得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与其它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相比,进展缓慢,成效低下。另一方面,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特别是一些激励性的政策措施缺乏或不健全。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工作,需要政府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给予明确的发展定位,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包括农业大型种植业与养殖业项目的选择、环境影响评价,生产厂家的建立与管理及扶持办法;通过减免税和低利融资等办法,积极鼓励、引导投资;建立综合利用产品的品质标准和生产环境标准,以及鼓励与扶持农民开展生态建设的激励政策与惩罚措施等。同时,要突破传统的资源和废弃物的观念,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努力树立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思想,让农民自愿、自觉地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
3.2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废弃物在农村地区最为集中,也是造成农村“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的废弃物环境污染等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要求。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许多地区蓬勃开展。因此,可以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加强农村废弃物定点集中回收站(点)、“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和改猪圈)”、废弃物集中处理场等硬件设施等的建设。长期的实践证明,发展农村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政府也比较重视农业上沼气的发展。通过沼气村的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保护了森林资源和水土环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在现阶段必须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道路,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补偿或资金补偿,扶持更多的农户开展“庭院沼气”和庭院生态经济建设,以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快速发展。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