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产业化水平滞后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认识不清,加上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对其开发利用还较落后。目前大部分多采用一次性和粗放式的利用方式,工艺简单,技术落后,利用率低,处理能力和利用规模也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每年仅作物秸秆量就达6亿t以上,但因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来加以利用,其中的2/3只能废弃或焚烧。我国虽然具有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的传统,但是创新的技术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具有较好适应性能以及推广价值的技术更少,一些废弃物高效生产设备及其配套利用设备等在技术上未能有大的突破。同时,由于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不明,导致中国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利用率低、商品价值低,而且产业化进程滞后,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废弃物资源化设备的投入上,由于资金缺乏,一些很好的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得不到应用和推广,许多技术在低水平上重复,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1.4农业废弃物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
首先,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意识以及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许多农业生产者往往追求短期效益,追求“短平快”,而不愿意对废弃物资源进行深度利用,因而多肆意排放,或简单粗放利用。第二,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关的政策法规,但一些实质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尚未很好地建立或执行,如鼓励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优惠政策太少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和企业缺乏应有的积极性。第三,资金投入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不足或缺乏,一些专门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龙头企业未能很好地成长起来,相关的产业体系(如所谓“静脉产业”体系)也未能得到很好地培育。第四,目前有利于农业废弃物利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如废弃物资源的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加工生产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企业与农户的对接与组织模式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2国内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和相关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日益多样性。目前,对于植物纤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而言,主要采用废物还田、加工饲料、固化、炭化、气化、制复合材料、制造化学品等技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则主要采用肥料化技术、饲料化技术和燃料化技术等[5]。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国内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逐步向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材料化、基质化和生态化等几个方面发展(图2)。

图2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向
2.1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方向
(1)直接还田。如秸秆和粪肥直接还田等,该技术操作简单、省工省事。有关试验研究表明,秸秆连续还田2~3年后土壤孔隙度增加2.1%~4.1%,有机质增加0.5~1.7g/kg,速效钾增加15.0~18.7mg/kg,碱解氮、速效磷也都有所提高,年均增产粮食534kg/hm2。
(2)发酵还田。如各种堆肥(好氧),沤肥(兼性厌氧)、沼气肥(厌氧)等,都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化学反应,将有机废物转化成类似腐殖质的高效有机肥。其中,堆肥和沤肥由于简便易行而被广泛采用,而厌氧发酵生产沼肥因投入与维护问题,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经一系列工艺处理(如高温、高压等),加工成无病菌、无毒、无臭,并便于运输和贮存的有机复合肥料,使其既含有机成分,又含无机成分,既可实现氮磷钾平衡,又可实现有机与无机的平衡,具有较大优越性。
2.2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方向
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和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植物纤维性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类物质,其中含有纤维类物质和少量的蛋白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便可作为饲料应用。主要的技术有通过微生物处理转化,将秸秆、木屑等植物废弃物加工变为微生物蛋白产品的技术;通过发酵对青绿秸秆处理的青贮饲料化技术;通过对秸秆氨化处理,改善原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的氨化技术[4]。
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指畜禽粪便和加工下脚料的饲料化。禽粪便中含有许多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如干燥鸡粪含粗蛋白23%~31.3%,粗脂肪8%~10%,还有各种必需的氨基酸和大量维生素,用于喂猪、养鱼,效果良好。由于动物性废弃物的直接饲料化存在较多的安全卫生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一定的无害化处理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