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国家中,西欧国家在垃圾处理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德国的垃圾处理体系非常完善),而北欧(如堪称“花园国家”的瑞士法制化的垃圾处理)也在迅速发展。又由于。垃圾的成分和特性使得垃圾组分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域差异性等特点,因而,各国在垃圾处理方式上通常都是采用综合处置方式,即采用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方式的结合,只是根据各个国家具体情况的不同,各种方式所占比例有所差异而已。
(一)垃圾填埋技术
大多数国家在早期都采用垃圾填埋技术来处置生活垃圾,英国最早于1930年就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法。之后,由于填埋技术无法解决垃圾渗滤液的问题,以及该技术无害化程度低,对水源和大气的影响程度较大。各国逐渐改进垃圾填埋方式,大多采用单元填埋法,并对垃圾进行分层压实和每日覆盖,并控制填埋沼气的转移。但是,填埋方式仍然无法解决占地面积大、资源回收率低的情况,渐渐被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式所取代,即在处理的比例方面回逐渐下降。而在此基础上规定了更严格的填埋程序:垃圾不能直接填埋,而必须要经过前处理,最终处理后剩余的残渣才可填埋,例如对焚烧等处理后的残渣进行填埋。此外,欧盟关于垃圾填埋出台了新的规法,到2009年,欧洲多数国家将只允许有一个垃圾填埋场。而英国不加以区分处理的填埋方式将因此被课以重税。虽然如此,填埋处理仍是垃圾处理的最终方式。
(二)堆肥技术
对堆肥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在20世纪的70~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大部分是欧洲国家)曾建设了大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垃圾堆肥厂,不少国家还制定了垃圾堆肥产品的技术标准,并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生产了多种用途的堆肥系列产品,以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不同用肥途径(如家庭养花、庭院苗圃、园林绿化、农业种植等)的需求。同时也在提高垃圾堆肥产品质量,扩大垃圾堆肥产品销售和拓展垃圾堆肥产品使用范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垃圾堆肥技术的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的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应用陷入低谷,有不少国家的许多规模较大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生活垃圾堆肥厂相继倒闭。但即使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国家或城市仍在坚持不断改进垃圾堆肥技术,提高垃圾堆肥产品质量,稳步发展着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目前,国外生活垃圾堆肥厂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顿。发展较快的有两种堆肥方式:一是庭院垃圾堆肥;二是制造有机复合肥技术。
(三)焚烧技术
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萌芽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期。英国诺丁汉采用焚烧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德国汉堡和法国巴黎也先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非常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垃圾中的可燃物和易燃物迅速上升,促进了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电子工业变革后,许多先进技术在垃圾焚烧炉上得到了应用,使垃圾焚烧炉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20多年间,是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不同规模、不同数量的垃圾焚烧厂纷纷建立。垃圾焚烧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它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效果都比较理想。垃圾焚烧处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出现有控制的焚烧(烟气处理、余热利用等)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与垃圾填埋处理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选址较容易,处理快速、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焚烧余热等优点,但正如我刚才在上面提到的,焚烧照样会产生环境危害,如气体污染、精神刺激等,然而,预计将来垃圾焚烧技术仍会继续得到发展。
(四)回收及循环利用技术
近年来,欧洲国家把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提高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垃圾资源化已经成为各国谋求的垃圾治理目标。欧盟国家在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进程中,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相关法律、规章和各种标准规范。对生活垃圾尽可能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尽可能对生活垃圾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回收,既不污染环境,又提高了垃圾的利用率,这是两个目的。据说瑞士每年铝制品的回收利用率都在百分之九十几。全国有17个铝制品处理中心负责金属铝及其合金的回收再生产工作,使每年消耗的铝资源基本得到回收而循环使用。垃圾回收在瑞士有法可依,政府立法规定,企业生产塑料瓶包装的产品,必须保证回收空瓶75%以上,否则不予批准。在瑞士人均每年消费5公斤包装瓶,其中96%得到了回收利用。对于有害物质的回收,瑞士规定更为严格。每年销售3800吨干电池几乎全部由销售商店回收后,运到废电池厂进行集中处理。废弃的家用电器集中收回后还要在专门工厂进行了检测、分拣,分类处理。
三、中国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垃圾处理现状
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纵观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3种。回收利用技术目前仅在少数几个城市中进行试点工作,应用实例尚不多。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