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垃圾焚烧厂的补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补助金。目的是对垃圾焚烧厂通过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最终影响而从政府或其他部门得到财政补贴,主要包括创新技术研发补助金制度,废物再资源化工试装置补助金制度和能源使用合理化事业者补助金制度。②低息贷款。主要是给与垃圾焚烧企业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所给与的贷款支持。③减免税。通过加快折旧、免征或者回扣税金或者费用的形式对垃圾焚烧这种采取减少垃圾最终排放,进行自回收资源生产的企业给以支持。
德国对垃圾焚烧厂的补贴属于对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节约能源的生产者给予的直接补贴,如果向生产者支付削减污染的费用,只要治理污染的成本小于得到的补贴,生产者就会乐于投资进行污染削减。对于垃圾焚烧企业来说,补贴相当于一种额外利润,它支持了本来不可能获利的企业,从而鼓励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有了各项补贴的支持,也促
进了该行业的发展以及德国的环保产业发展。
垃圾的分类收集根据德国对垃圾处理的技术等级来看,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垃圾末端处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分类收集的基础上,才能确定什么需要回收,而什么需要焚烧,最后进入垃圾填埋场。
德国将垃圾收集和有用物资回收利用相结合,采取了两种方式,即分送系统和分取系统。分送系统是居民主动将垃圾带到垃圾站,把纸、纸板、玻璃、金属、塑料和有机物分门类地送进不同的垃圾罐;分取系统是指将收集不同种类垃圾的垃圾罐摆放在居民的住宅前供居民使用,如把塑料装进黄色袋中。分取系统的费用明显高于分送系统,但回收率要高于分送系统。
从长远角度看,德国对垃圾分拣的期望主要在于减少最终垃圾处理的数量,其次才是物资利用。汉诺威大学给排水和垃圾处理研究所对于德国垃圾分拣和物资利用情况的研究表明,通过分拣和物资回收,垃圾减容不超过35%,即每个德国人每年抛弃的垃圾最多从450kg减少至300kg。
德国将生活垃圾划分成8种成分,其中有不到1/5的是需要焚烧的垃圾,德国人为便于垃圾回收处理养成了分类倾倒的习惯,许多大件物品都有专收站。日常的一些垃圾也需分类扔掉,如塑料制品、铁皮罐头盒、铝制品、饮料盒等扔入黄色垃圾桶,废纸扔入蓝色垃圾桶,残剩饭菜等有机物倒入绿色的生态桶,剩下的需要焚烧或者填埋处理的倒入黑色的普通垃圾桶,然后通过城市的清运系统将需要焚烧的垃圾送入垃圾焚烧厂焚烧,无法焚烧的直接进入垃圾填埋场填埋。
通过合理的分类,既减少了能源和物资浪费,也提高了人们的回收意识,保证了资源最大限度的回收,减少了垃圾最终处理量。此外,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还因为降低了最终填埋量,节约了填埋所需要的土地资源,缓解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压力。
建立垃圾焚烧处理的监督机制
德国的垃圾焚烧作为垃圾处理的方式之一,其整个处理过程得到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
德国建立了专门的监督企业废料回收和执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机构。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法规,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以便于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企业必须保证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垃圾的产生,必须有措施保证垃圾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并对环境不造成危害。某些产品只有在保证其产生的垃圾可以得到符合规定的利用和处理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有的企业必须有分离垃圾的装置,将废纸、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废料分开放置,保证所有的废料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
对于垃圾焚烧这类需要监督的垃圾处理行业,垃圾产生者、处理者以及有关监督机构事先会共同制定一个垃圾处理方案。监督机构承认这个处理方案后,会向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出具一个“垃圾清理执照”。在每次清运、分拣到垃圾焚烧直到最终进入填埋厂时,会有“跟踪单”来记录整个垃圾流动、处理的过程,以便监督这次垃圾处理是否根据拟定的处理方案进行。为了避免垃圾焚烧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德国制定了严格的废气排放标准,各垃圾焚烧厂都必须自觉地执行这一标准,为此不惜花巨资建设废气处理装置,如德国的柏林生活垃圾处理厂,就将2/3的投资用于焚烧厂的脱硫、脱磷,以避免垃圾焚烧产生二次污染。该厂二恶英的实际排放浓度仅为0.003mg/nm,远低于联邦环境标准0.1mg/nm。
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是无法保证垃圾焚烧环境效益的实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证垃圾焚烧环境目标的实现。正是在德国这种强制管理和监督下,才保证垃圾焚烧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还能通过真正的减容和能源回收,最终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对于企业而言,严格的监督管理将垃圾焚烧的环境管理目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改变企业的生产成本改变着企业的环境行为,从而将企业的环境管理完全纳入到严格的监督管理框架下。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