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表3与表2比较会发现,同是阴、阳极电流密度分别为1016、64A/m2,但60℃的阴极电流效率反常地低于70、85℃,原因是二者的试验方法不同:前者电解始终在0.5mol/L左右进行,而后者电解在低酸度开始,随电解析出物增加、酸度逐渐上升的仿生产模式进行。由此发现,初酸度高低对电解的最终电流效率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生产上电解是低酸度开始的,为使试验更接近生产实际,后面的试验均由低酸度开始。
3.3添加剂及Cl-对电极电流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试验了添加硼酸、酒石酸盐、表面活性剂、骨胶及酚类化合物的作用。试验发现,酒石酸盐会使阳极析出物返溶;硼酸会使阳极析出物脱落;骨胶(M)与酚类化合物(N)的组合比表面活性剂(A)的效果好。表4列举以废干电池浸出液经除铁、脱氯、锌置换后,按上述优选的条件:电解温度85℃、初酸度pH值4~5、终酸度≯0.5mol/L、阴、阳极电流密度分别为1016、64A/m2下,添加不同添加剂进行电解的结果。
由表4可见,添加M+N的废干电池浸出液电解可达到予期适宜于工业化的条件:ηK≥85%、ηA≥90%。由表4还可见,Cl-对电极电流效率的影响不明显。电解过程未观察到氯气析出。因此,Zn-Mn同槽电解液的脱氯要求可不按文献要求的Cl-<100mg/L,本研究推荐值为Cl-<5g/L。
表4废干电池浸出液电解结果
3.4产品质量
本研究在上述优化条件所得电解锌片,经广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化验,符合GB1978-88电池锌板化学成份要求;所得电解二氧化锰,经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检验,符合ZBG13001-86电解二氧化锰质量二级标准,其中放电性能达一级标准。
4问题与讨论
4.1锌锰同槽电解生产的长期稳定性
本研究所得锌锰同槽电解的影响因素和适宜工艺条件,与锌锰单一电解时的基本规律相同。试验发现,以化学试剂配制、无添加剂的硫酸锌锰溶液,无论是在常温还是高至85℃进行电解,在阴极电流密度100~600A/m2内,随着电解进行,都会反复出现阴极析锌的返溶,试验重现性很差,尤其是酸度升至0.5mol/L以上时,阴极电流效率最终为0。因此,锌锰同槽电解的成败关键,是如何在较高温度及酸度下,抑制析氢而阻止阴极析锌返溶的问题。本研究采取比现行生产高1倍以上(比中南工大高3倍多)的阴极电流密度,添加适量助剂,使废干电池浸出液较稳定地电解取得锌和二氧化锰产品,但如何提高电解终酸度(>0.6mol/L),以便提高设备产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仍有待继续努力。研制更高效的抑氢添加剂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4.2电解液杂质循环积累的潜在影响
电解液样品均未检出砷、钡、银、铬、锑及碲,而钴(11.7mg/L)、镍(116mg/L)及硒(17mg/L)均比文献建议电解锌限制的浓度高得多(分别为1、1及0.3mg/L)。本试验电解液虽经锌置换,但达不到小于1mg/L的要求。从试验过程看,与分析试剂配液相比,若以较低阴极电流密度、不加添加剂进行Zn-Mn同槽电解的话,虽后者基本无钴、镍和硒,但阴极电流效率同样都很不稳定;而采取阴极大电流密度、加添加剂进行Zn-Mn同槽电解者,即使镍浓度高几十倍,效果相仿,产品锌检不出镍。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上述杂质对Zn-Mn同槽电解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明显,但在生产上,废电解液返回酸溶废料、浸提锌、锰的反复循环中,各种不能沉淀和电积分离的金属离子,将不断累积,对Zn-Mn同槽电解的潜在影响,有待连续生产性运行验证和改进。
4.3电解池的结构设计
由于本研究的阴、阳极电流密度相差16倍,阴、阳极浸没面积也就相差16倍,这给电解池结构设计和操作带来困难,有待通过生产性试验解决。
5结论
5.1锌锰同槽电解的适宜条件
经多次反复电解的重现性试验,本研究确定锌锰同槽电解的工艺条件如下:
电流密度:阴极250~1100A/m2(若设计为槽进口区250、槽中区500、槽进口区1100A/m2,可节能8%~10%),阳极:30~100A/m2;电解温度:85±3℃;电解液组成范围:Zn2+0.6(出液)、1.2(进液)mol/L,Mn2+0.5(出液)、1.2(进液)mol/L,H2SO40.5(出液)、0(进液)mol/L,Fe2+<20mg/L,Cl-<5g/L,添加剂M100mg/L及N20mg/L;电极材料:阴极—铝板;阳极—钛锰合金板;同极间距100mm;以电解液循环搅拌。
5.2生产稳定性预测
在本工艺条件下,电解液杂质对电解的影响受到抑制,除铁离子外,Cl-、钴、镍及硒均允许比文献建议限制的浓度高,这表明以废物为原料采取本工艺条件,生产将较为稳定。但如何提高电解终酸度(>0.6mol/L),以便提高设备产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仍有待继续努力;如何防止杂质阳离子积累对电解的影响,有待生产实践考察和解决。
6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