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由原来定点、定时压缩收运方式,改为定点(多点)、不压缩、巡回收运办法。居民及机团垃圾用桶装好后运送到巡回装运点上车。
1、每条街配5吨车2台,车辆要求,(1)翻斗式、便于卸车;(2)必须能防漏;(3)造型美观实用;(4)便于环卫工人上车。
2、白天内街保洁垃圾时产时清,一台车在早上6点至下午15时在马路自设的装载点巡回装运,装满垃圾后直接送到压缩站处理。
3、居民及机团垃圾,从每天下午16时至21时,二台车同时在装载点巡回收运,垃圾直接送到压缩站处理。
4、人财物由荔环车队管理,业务工作由环卫站安排。
(三)车辆配备
1、17吨大型垃圾压缩车13台(10箱站各一台,备用周转车3台);
2、3-5吨马路收运6台(4个片各一台,备用周转2台);
3、5吨垃圾收运车30台(13条街道各2台,备用周转4台);
4、5吨扫路车5台(4个片各一台,备用周转1台)。
(四)果皮箱及收集垃圾捅配备
1、路边果皮箱2500个,容积每个在0.3-0.5立方米,按50米一个在人行道边摆放。
2、收集垃圾塑胶桶5000个,其中大桶2500个(每个容积一立方米)、中桶1500个(每个容积0.5立方米)、小桶1000个(每个容积0.24立方米)
(五)设备投资概算
1、17吨大型垃圾车13台,每台约58万元,共计754万元;
2、扫路车5台,每台约40万元,共计200万元;
3、5吨垃圾运车30台,每台约15万元,共计450万元;
4,3-5吨马路垃圾收运车6台,每台约12万元,共计72万元;
5、果皮箱2500个,每个约1000元,共计250万元;
6、大塑胶桶2500个,每个约300元,共计75万元;
7、中塑胶桶2500个,每个约200元,共计50万元;
以上7项一共为1842万元。
三、集中式垃圾压缩站建设构思的评估
集中式垃圾压缩站的优点主要有:(一)集中式垃圾压缩站投入使用后,现在马路边的30多个压缩装车点就可以取消,还路于民,改善我区交通状况和市容面貌,减少市民的投诉,消除马路面二次污染,提高路面的清洁度。(二)集中式垃圾压缩站能克服忧民这个重要问题,市民意见少了,支持环卫工作就多了,有利于我们环卫工作的开展。(三)集中式垃圾压缩站建设只是一次性大型投资,一次性大型建设,只要维修保养得当,可以使用很多年,有利于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利于环卫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四)集中式垃圾压缩站便于对废气、污水进行集中有效处理,符合环保要求。(五)集中式垃圾压缩站处理垃圾不受时间制约,可根据垃圾量灵活安排,便于车辆安排和运输的时间掌握,提高车辆的使用率及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率。(六)能有效地减少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和作业时间,垃圾能实现时产时运,解决垃圾存放堆积和工人守点等候的现象,节省时间,节省劳动力,节省经费开支,特别有利于街道环卫站工作的开展。
集中式垃圾压缩站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存在选址困难。在老城区用地困难的情况下,选一块3000多平方米的地难度大;(二)一次性投资大,政府在短期负担重;(三)集中式垃圾压缩站投入使用后,由于改变了原来的操作模式,原有的设备设施不能再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四)会增大人、财、物等方面的经费开支。(五)集中式垃圾压缩站投入使用后,改变了原来的收运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总结经验,短期内会对环卫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在半年内会走上正规。
四、垃圾收运方式改革的试行
今年年初,在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的要求和大力支持下,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桶装垃圾收运改革,2月5日开始在沙面街进行的试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沙面街地处我区最南端的白鹅潭畔,面积为0.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63人,在册居民1403户,有居民楼220幢,机团单位和居民宿舍大院80个,日产垃圾11吨左右。沙面岛地理面积和环卫工作量相对较小、居民素质较高、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这项工作得到沙面街道办事处领导和机团单位的理解与大力支持。机团单位购买了240升苏乐桶90个,我局购买了90个,市局配备了1台小型运输车,我局配备了1名专职司机、2名装车工和1名洗桶工。目前垃圾运输小汽车每车次运载240升苏乐桶18桶,每天在沙面街循环作业10车次(早上3车、下午4车、晚上3车),将垃圾运送到黄沙压缩站,每车次约需50分钟。为了满足垃圾收运方式的改革的配套需要,我局在黄沙垃圾压缩站新建一箱平推式压缩设施。
集中式垃圾压缩站建设与垃圾收运方式改革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收运方式和程序。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如一步到位,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影响日常环卫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使构思顺利实施,应分二步走:第一步先试点,用三个月时间,抽出二、三个环卫站做试点,认真检验构思的可行性,在可行的原则下,进行修改,统一规范操作程序,为构思的全面实施作好充分准备。第二步在其他街道环卫站全面开展,在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仍然要认真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作者为广州市荔湾区市容环卫局副书记)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