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苏州全市有18名环卫协管员,对市区每个公厕进行检查考核。每月考核成绩达到优秀的公厕,全额拨付款项,低于标准一分,拨付费用则下浮1%。为防止转包,还要求中标人必须每天上下午各有3小时在公厕工作。在检查时如看不到承包人,要扣10分。根据考核分数,好的承包者可以续标,做不好的会被列入“黑名单”不予续标或直接除名。
大石头巷公厕的陈万根告诉记者,每天上午9:00到12:00、下午1:30到4:30,他都必须呆在公厕里进行日常管理。每周他有一天休息时间,此外一年还有15个工作日假期。如果平时他要外出办事,必须到区环卫所请假。在承包厕所后,他每天都专心留在公厕这个特殊的岗位上。
这样的管理监督体系,保证了苏州公厕的整体卫生状况。让政府既节省了人力财力,又不失对公用设施的管理,还有效帮助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可以说一举多得。不过,一些清洁工人由此增加了工作强度。学士街一家公厕的两名清洁工告诉记者,他们每天24小时轮流看守厕所。虽然一个月700元的工资比较令人满意,但由于不能离开管理室,每逢节假日他们必须在公厕管理室度过。
免费如厕成规定 彰显城市服务性
苏州市政公用局政策法规处的洪处长告诉记者,苏州公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不收费,到市场经济下的收费,再到免费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公共厕所建设管理的一个漫长探索过程”。
由于城市建设资金中央不拨款,但厕所等公共建设的投资大、维护费用也大,资金一直紧缺。为此,政府尝试着实行公厕适当收费,有的城市也探索“以厕养厕”的方式,或者将厕所和公车站、书报亭建在一起,收得的费用继续维持公厕的运行。但这些收费其实并不能满足公厕的建设费用,仅仅是小部分的补充。并且,随着收费公厕的出现,公众也一直在质疑:“为纳税人提供公共设备及服务产品,为什么还要收费?”
结合自身条件,苏州市政府提出了“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思路,最终采取了政府拨款、公开招标的方法,对市区新建和改造后的公厕进行管理,并实行24小时的全天候免费开放。2002年到2004年三年间,苏州市政府出巨资新建了高标准公厕100座,2005年中转站和公厕建设又被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当年市区共改造了66座低标准公厕。不仅要建造体现苏州吴文化风韵的一流公厕,管理和服务也要跟着创一流。“虽然在经济上,免费开放公厕的决策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但从长远的社会效益看却很值得,苏州是著名的园林城市,高标准的公厕也体现了这一形象。”
今年,苏州市政府将公厕新改建工作落实给各区环卫部门,对各区通过审批的新改建项目由市财政负责70%的费用,到年底前,计划新建改造的46座公厕全部完成。从现在起,苏州市区每年都有几十所公厕的改造计划,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全市的公厕将全部改造成二类以上标准,实现水冲和进污水管等必须要求。
对于即将实施的《苏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洪处长认为这是公共厕所建设、管理的一大进步举措。“首先它对全天免费开放进行了法定化,24小时免费原本只是一个举措,但现在提高到一个法律的高度,使公厕管理变得依法行事。其次,《条例》也是对公厕改造、新建标准的法定化,要求公厕档次至少建造或改建在二类以上,增加了主管部门的压力。”
他告诉记者,近两年建造的公厕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二类以上的厕所里,有残疾人专用的单独蹲位、扶手,儿童使用的低位洗手池,星级厕所还设有背景音乐、除臭器、洗手液、烘干机等,而觅渡桥公厕独特的园林式外景与周边优美环境交相辉映,已成为人大、政协官员来苏州考察推荐的参观点。苏州公厕的逐渐成熟建设,正打造成为苏州古城的又一张名片。
洪处长还强调,一个法规的出台,背后必然有很多配套的管理制度、方法来支撑其实施。“虽然这一《条例》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我们可以做到。但城市公共厕所的建设问题也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以及全社会共同遵守意识。”实习记者顾秋萍张建波本报记者 彭昊 王晔本版策划 周建平
链接>>>
南京公厕直喊亏 免费试点陷僵局
因为市民们要求公厕免费开放的呼声很高,南京环卫部门于去年5月底作出决定,对下关区33座公厕试点免费开放。当时还提出,此举是否在全市进行推广,将视半年试点的情况而定。然而,如今“试点”已经过去一年半了,也没能够做到全面推广。并且,免费开放让下关环卫部门叫苦不迭,一年亏损多达55万元。南京公厕最终是全面免费开放,还是恢复收费政策,该市相关部门陷入进退两难之间。
据南京下关环卫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公厕取消收费没多久,他们事先预料到的一些问题就出现了。取消公厕收费之前,环卫部门对公厕采取承包制,承包人每月收费上缴环卫所一部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收入,因此承包人经营和管理厕所都很积极,有不少承包人晚上还住在公厕旁。取消收费后,环卫部门安排的专人每月收入固定,每天晚上10点左右就准时下班。公厕有专人管理的时间相对减少,设施破坏现象严重起来。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