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生活垃圾分类
1995年,上海开始垃圾分类的探索。在曹扬五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1998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大中小学校、社区等开展废电池专项回收。1999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目标,标志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政府推进层面。
2000年,重点在居住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上海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8个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02年,结合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建设以及御桥焚烧厂已经试运行的情况,重点推进焚烧厂服务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2003年起,郊区新城、中心镇启动分类收集工作,同时纳入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健康城区等创建指标。
2005年,在居民小区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分时投放;探索公共场所垃圾分类投放模式。
2006年底,上海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3700余个,服务人口达到300万户,覆盖率超过60%。
(二)分类类别的调整

即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8个试点城市为: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深圳、广州、厦门
垃圾分类类别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对垃圾分类认识的深化。从分类的目的上看,不仅考虑物料的回收,同时考虑分类对提高垃圾处置效率的作用,所以在焚烧厂服务地区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从实现途径上看,源头分类与过程分类相结合、市民配合分类与工程设施细化分类相结合,所以市民只需对垃圾按属性相对一致进行分类。
(三)其他废弃物分类
1、一次性塑料饭盒。2000年,《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几年来,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管理、执法以及资金运作网络运行有效,发挥了将一次性塑料饭盒从生活垃圾物流中分流的作用。
2、餐厨垃圾。2005年,《上海市餐厨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发布,将废弃食用油脂纳入餐厨垃圾管理范畴。经过几年的努力,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监管系统基本建立,目前平均每天收集厨余垃圾400吨、废弃食用油脂30吨,发挥了废弃物分流分类的作用。
3、大件垃圾。2003年,在生活垃圾减量政策的激励下,大件垃圾基本上与一般生活垃圾分流。特别是木质大件垃圾,2003年,社会投资建设了位于奉贤的木质大件垃圾处置厂,要求各区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组织将本区收集的木质大件垃圾集中运往该厂处置。
4、装修垃圾。2000年开始,本市在居住区实施装修垃圾“六个一” 工程,规范装修垃圾的投放、堆放、单独运输和处置。2005年,普陀区建成一座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基本可以消纳该区产生的装修垃圾。
二、存在的问题
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至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分类理念上,忽视了废品回收对垃圾源头分类的作用,事实上进入环卫系统的生活垃圾基本不再具有物料回收的价值;二是分类系统上,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物流系统尚不完善,由于物料回收的效果不理想,制约了分类物流系统的建设,三是分类效果上,实质性效果难以体现,分类的操作性等因素,导致不同的人群不清晰应该如何分类,整体上也缺乏展示性的分类。
六个一:即一个便民电话、一个公开承诺、一个临时堆点、一支专运队伍、一个处置卸点、一套管理网络
三、对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思考
(一)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再认识
1、对垃圾内涵的再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材质、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使得垃圾的种类也日益复杂,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城市工商业活动、城市设施维护中产生的类似居民生活垃圾组成的废物也应包含在内。2005年上海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约1307万吨,其中废品量185万吨,环卫收运处置量622万吨(包括居民、单位生活垃圾、清扫垃圾等),装修垃圾约300万吨,餐厨垃圾约12万吨,大件垃圾8万吨,粪便约180万吨。
2、对垃圾可回收性的再认识
从废品回收系统对垃圾的分流作用来看:发达国家的废品类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在40-70%,上海废品回收率达到较高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样的社会回收水平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