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滴滴涕,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曾大量生产,历史累计产量达40多万吨,曾有11家滴滴涕生产企业。目前仅有2家滴滴涕生产企业,即天津化工厂和扬州农药厂,总年产能力约为1.6万吨(天津化工厂1万吨,扬州农药厂6000吨),近年每年的总产量约为4000吨。扬州农药厂生产的滴滴涕仅作为本厂生产三氯杀螨醇的中间体,不作为产品出厂。
1983年,中国开始禁止滴滴涕在农业上使用,目前中国滴滴涕主要作为三氯杀螨醇的中间体(占总产量的80%以上,1995年~2002年三氯杀螨醇的年产量约3000吨),另外出口用于疟疾防治、船舶防污漆生产、蚊香生产及应急性病媒控制。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滴滴涕生产能力缺乏时曾进口过滴滴涕,1991年海关统计资料中也有滴滴涕进口约20吨的记录,目前没有查实近年有滴滴涕的进口。中国主要向东南亚和非洲等疟疾猖獗的热带地区出口滴滴涕,用于病媒防治,出口量随市场变化而变化,近5年年均出口量在400吨左右。
六氯苯主要作为五氯酚钠的中间体,少量用于烟花生产和试剂,目前年生产量约在2000吨。中国历史上曾有六氯苯生产企业6家,目前只有1家企业(天津大沽化工厂)在生产,另有1家企业仍保留生产设备(沈阳化工厂),但已经停产。近年中国没有六氯苯的进出口。五氯酚钠主要用途是杀灭钉螺,是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用药,其应用广、效果好。
氯丹主要是白蚁预防药,被广泛用于预防危害房屋建筑、土质堤坝和电线电缆的白蚁,近年又将其用于绿地和草坪防治白蚁。中国历史上共有氯丹生产企业近20家,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曾停产,但因南方地区白蚁危害严重,缺少高效、廉价的防治药剂,1988年以后又恢复生产。目前,中国有氯丹生产企业约9家,基本都在江苏、上海地区,近年年产量在500~800吨。
灭蚁灵是白蚁灭治药,用于杀灭侵害房屋建筑、土质堤坝和森林果园的白蚁及在室内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的蚂蚁和蟑螂。中国历史上共有灭蚁灵生产企业约7家,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曾停产,同样因南方地区白蚁危害十分严重,1997年以后又相继建成生产。
目前,中国有灭蚁灵生产企业5家,年产量在20~30吨。
据海关统计,1998年以来,中国没有氯丹和灭蚁灵进出口。
多氯联苯污染状况堪忧
1965年至1981年,中国曾生产过多氯联苯,主要作为电容器介质和用于油漆配制,历史累计产量约1万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从法国、比利时等国进口过含多氯联苯的变电设备,总量为40万~45万台,多氯联苯带入量为4000~4500吨。
1991年,原国家环保局等发布《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规定各级电力部门必须对多氯联苯电力装置进行封存,集中管理。目前,大部分多氯联苯电容器已报废,部分仍在使用。调查显示,因管理力度不够,各地对多氯联苯封存数量甚至地点情况不清;多氯联苯污染场地和废弃物处置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多氯联苯电容器因封存时间过长已腐蚀泄漏,造成封存土地和水体相当严重的污染。
二英、呋喃污染问题突出
二英和呋喃是含氯物质在加热或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来源十分广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关专家初步判断出中国副产品类POPs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6类:冶金工业,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废弃物焚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危险废物焚烧和尸体焚化;纸浆造纸工业,纸浆氯气漂白;化工生产,氯酚、四氯苯醌、氯碱等产品的生产;其它来源,矿产品(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的生产、发电和供热、交通运输、皮革、纺织和印染等。
前期准备为全面履约打下基础
意识到POPs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巨大危害,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POPs污染问题。3年来,国家环保总局积极采取措施,开展了大量的履约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由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加的国家实施方案编制领导小组,环保总局还专门成立了履约领导小组及履约办公室,组织专人开展政策宣传教育、国际国内项目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国家实施方案(NIP)是缔约方履行公约义务,实施POPs控制的优先政策和管理体系、能力建设以及相关投资方案等的纲领性文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和联合国工发组织合作,向全球环境基金提出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能力建设及国家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建议书,并于2003年5月获得批准。
在意大利政府支持下,国家环保总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于2001年10月启动“中国削减和淘汰杀虫剂POPs战略”项目。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工作,提出了中国杀虫剂POPs初步清单及中国削减和淘汰杀虫剂POPs战略报告。
同样在意大利政府支持下,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合作,于2004年初启动了“中国多氯联苯清单方法学和削减处置初步战略开发”项目。该项目将提出中国多氯联苯清单方法学以及中国削减和处置多氯联苯初步战略,计划于2006年初完成。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