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设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平台。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为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引进和成果推广等科技发展提供服务,使之成为国内同行业加强与国际科技交流的前沿、国际最新科学技术引入国内的中间站。
建立国际交流网络,发挥科技委、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有关城市市容环卫行业各种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和交流。推进产、学、研联合,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
(三)加强技术攻坚
1、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关键技术攻坚。以环卫十项便民措施、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及灯光、广告业务的技术需求为主线,组织对管理执法、装备、作业领域等急需技术的攻关,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明确装备技术规范,淘汰落后产品,促进行业装备的升级换代;引进绿色能源动力技术,开展电容充电技术在环卫作业车辆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的工程应用,提高生活垃圾收运技术;重视环卫五小设施的技术革新,为主体业务开展给予先进和高效的技术支撑。
2、强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先进管理技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对应中心城区开展“席地而坐”活动,根据新型保洁法的需求和功能,通过对国外相关产品的比较、论证,引进、吸收和改造一组中、小型保洁设备,加大应用研究,形成管理成果;进一步扩大暴露垃圾治理监控系统的应用范围,实现城市综合执法、固废处理、城市保洁和市容景观等管理系统的流程再造。
3、加强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和管理。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以“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的主流技术原则,超前进行选题立项,形成技术储备;每年对影响市容环卫发展的技术瓶颈进行梳理,围绕市容环卫发展的中心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立项,解决顽症问题;以市容环卫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结合工程实际,重点开展城市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和城市保洁装备的实用技术、工艺选题立项,提高国内外技术、工艺对上海的适用性,提升同类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水平。
(四)打造“数字市容”
1、建设适合市容环卫特点的电子政务系统。主办好“上海市容环卫”网站,指导好各区县市容环卫部门网站,组织好政府信息公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最大化,加快实现所有面向公众的行政审批事项网上“一站式”办理,提供方便快捷、为民、便民、利民的各类公共在线服务。加快建设上海市容环卫电子政务内网,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2、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贯彻《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05-2010年),逐步建立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编制各类数据标准与应用系统标准。通过组织实施暴露垃圾治理监控系统、中大型设施运行适时监管系统、固废自动称重系统、公共厕所信息查询系统、城市综合执法监察系统、环卫车辆作业监控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攻克一批市容环卫管理与作业信息化推进中关键的、共性的技术难点,提高行业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
3、建立市容环卫数字化指挥系统。加快建设上海市容环卫数字化指挥系统,对市容环卫作业和管理实行在线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实现市容环卫的各项活动和行为都能够在网络化的数字空间中合理有序地进行。
(五)加快队伍建设
1、建立市容环卫行业学科带头人队伍。逐步建设一支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在固废处置、环境工程、环卫信息等5个专业,建立15人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同时,为发挥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按照1:2的比例,建立30人的学术骨干队伍,重点安排35岁以下优秀年轻科技人员向学科带头人拜师学技,为青年优秀科技人才搭建发展平台,通过重点支持,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
2、评选市容环卫科技明星。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每2年在全行业组织评选一次“上海市市容环卫科技明星”,激发科技人才立足市容环卫主战场,围绕制约行业发展的难点,勇于探索、刻苦攻关的积极性。
3、以项目为依托培育人才。结合重大设施建设项目,结合市容环卫软、硬课题研究,通过安排实践锻炼、设置助理职位、组织境内外培训和考察等方法,培育出一批科技骨干。
五、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推进机制。
建立市区两级市容环卫科技行政管理框架,形成市区联动的机制,充分调动市区两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在科技兴业工作方面的积极性。
市局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兴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和办公室,主要针对具有全市共性的攻关性项目,包括基础性、战略性、规范性、系统性技术开展工作,引领全市科技兴业战略实施。
区级市容环卫部门要落实科技管理职能,工作重点在具有区域特点的应用性科技项目研究,做好先进技术装备的接纳、应用和推广,引导基层广大工人和科技人员群策群力,小改小革。
企业是实施科技进步的主体。政府通过引导、推进和服务形成市场资源化配置的格局,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尤其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力量作用,制定有利于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运行体制,形成公共参与机制。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