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在中心探索“生态厕所”领域的过程中,您曾带领团队历时数月对北京胡同里几个厕所的改造进行了深入的走访和调查,您能和我们详细分享下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吗?
武: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大国首都的形象。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辖区内分布着故宫、天安门、雍和宫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与国家重点文物,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同时,人口密度大,平房区居住空间狭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厕所,是提高人民生活满意度,提高东城乃至首都的整体形象的关键环节之一。
北京市东城区现有公厕1325座,其中一类公厕179座、二类公厕90座、三类公厕1011座、移动式厕所45座。针对东城区内三类公厕冬季没有取暖设备,厕内通风差,夏季闷热;厕位间无遮挡,私密性差;公厕外观与胡同风貌不协调等问题,东城区环卫中心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厕所课题组作为设计咨询顾问对东城区内的老旧公厕整体提升改造方案进行系统设计指导。努力实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全年无味”的基本目标。切实改善居民的如厕环境和如厕体验,让百姓生活增加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次改造的公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尊重公众意见。为营造公共设施“共建、共管、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最大程度使改造提升后的公厕满足百姓需求,在厕所改造过程中采取了公众参与式设计法。前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访谈,根据群众需求切实指定设计原则,改造过程中多次与群众代表进行深入座谈,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调整设计方案。
2:考虑百姓生活需要。比如大部分胡同居民家里没有厕所,针对有倾倒尿盆的需求,我们在胡同厕所增加了污物倾倒口及冲洗设施;增加尼龙抗菌扶手等无障碍设施,进一步方便老年人、残疾人使用厕所;在全部公厕增设了洗手设施;在面积足够的三类公厕坑位、小便斗间增加隔板、厕间门,增强隐私保护,让居民如厕更有尊严。
3:突出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石墨烯发热技术,解决了厕所冬季采暖、水路防冻等难题,在有效节电30%的前提下实现公厕“冬季不冷”;采取增加厕所天窗、安装低位排风等设施增强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缓解公厕夏季闷热问题。
4:重视细节设计。将公厕墙地拐角设计成微晶石圆弧拐角,减少过去直角缝隙中污渍沉积、细菌滋生发酵不易清洁的问题。针对墙地砖缝隙采用瓷缝剂封死,防止污渍、水渍渗入地缝滋生细菌,形成臭源,解决异味问题。
5:注重与胡同风貌协调。请街道责任规划师和街巷设计师把关公厕外观设计,确保公厕外观与百街千巷整体提升相协调;内装朴素、大方、干净、明亮,让百姓如厕更加舒适。
北京东城区厕所改造局部
工地资源化小便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