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研究综述

2011-05-15 互联网 作者:雷蕾 曲立 A+  A-

3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运营模式研究状况
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具有自身的特点,如社会性、复杂性和经济回报的缓慢性等,并且其运营涉及企业、消费者与政府等各方面利益。如果照搬传统的运营模式则会产生很多问题,如运营模式中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缺位、回收企业短期行为及高成本性等,因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针对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特点对其运营模式进行研究。
吕庆华和杨永超针对传统逆向物流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运营新模式和支撑体系。分别分析了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企业自营模式、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联合经营模式和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外包模式等三种运营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介绍了应用新模式所需要的政策支撑。
孙绍林针对电子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报废的电子产品相应地也猛增的问题,对企业自建逆向物流、企业联合经营逆向物流和外包经营逆向物流三种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周峰和彭小东针对电子产业中的逆向物流问题,结合该行业特点,研究了逆向物流再循环的基本流程及电子产品行业中广泛使用的建立独立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模式、合作建立联合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模式和第三方建立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模式三种逆向物流运作模式进行整体分析比较。
徐剑通过介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三种逆向物流模式:逆向物流的自营方式、逆向物流的联合经营方式和逆向物流的外包方式,分析比较了三者各自的优势和适用企业并阐述了企业选择逆向物流模式需要考虑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了选择逆向物流模式时的一个决策方式。
许民利在深入分析我国废旧家电产品逆向物流的特点后,提出了一个第三方专业逆向物流机构参与的系统模型。
魏洁和李军分析了生产商延伸责任(EPR)约束下的逆向物流三种回收模式:生产商负责回收(OEMT),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PROT)和第三方负责回收(TPT)。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实例验证对不同回收模式下的最优零售价和生产商利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为生产企业选择合适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发鸿和达庆利从生产商的决策出发,分析了社会或国家投资建设、行业联盟建设和生产商自建回收处理系统等三种回收处理模式的决策模型及其最优决策的基本性质。研究表明:废旧产品的可利用和再制造部分的比率越大,越能激发回收处理的积极性,获得较高的回收努力系数。而生产商选择再制造逆向物流模式以及销售商和回收处理中心的运作决策均以收益作为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
Bert Bras等和Danie从产品、过程和组织三方面对再制造条件下逆向物流模式设计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回顾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逆向物流再制造设计问题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帮助。
Spicer和Johnson阐述了在EPR下的三种回收方式:OEM回收方式、联合回收方式和第三方回收方式。对第三方回收的工作情况、特点和成本进行了论述,讨论了第三方的回收规则。
对于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运营模式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自营模式、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联合经营模式和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外包模式的比较分析和适用情况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政策支撑和对于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回收的影响因素方面也作了相关探讨。但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并且其研究视角集中于电子产品的处理技术方面。从逆向物流角度研究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学者,其研究着力点在于梳理和普及逆向物流概念及产生原因的解释,较少涉及逆向物流的运营及其模式。
4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网络设计规划
由于社会认识的局限性,早期的研究大多只是从成本的角度讨论结构特征和设计原则,没有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分析,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逆向物流系统结构有了进一步认识,第一个对逆向物流系统网络结构进行定性分析是Guiltina和Nwokoye。此后,许多学者开始从环保、绿色经营、绩效、物流渠道、企业战略等不同角度研究逆向物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设计原则,为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结构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王发鸿和达庆利根据各方利益分配的政策倾斜方向不同,网络结构会有不同的变化形式,从而构建适合国情并高效运作的逆向物流网络。
Fleischmann等分析了产品再利用形式、步骤及回收网络的一般特性,发现多方面的供应不确定性似乎是产品回收与传统生产销售网络的主要区别因素。论述了逆向物流网络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影响网络布局的主要因素:网络集中程度、回收网络层数、网络间连接、开环和闭环结构以及部门间的合作程度等。
Marin和Pelegrin从数学的角度,系统阐述和分析了回收工厂选址问题(RPLP),以供应和回收总成本最小为目标,采用MILP分析了一个包含配送和产品回收的综合物流网络,建立了工厂选址模型,确定将从各工厂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数量,以及使用后产品从消费者回收到各工厂的数量。并利用基于拉格朗日分解的启发式和精确算法求解了该模型。
尽管在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设计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库存对网络设计的影响方面、逆向物流网络结构效率、建立反映其网络特征的数学模型以及定量评价系统结构特征对其绩效的影响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