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作为城市公害的生活垃圾的发生量也在加大。怎样正确、有效地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为其找到合适的“归宿”,避免由其带来的污染,已成为每座城市都亟待解决的难题。
现状:时刻都可能产生垃圾
每天,你、我、他都会把没用的东西扔掉。这些东西都去了哪里?是否会给自然环境、城市乡村,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麻烦?
很多人每天要喝牛奶和酸奶,喝一袋牛奶就会产生一个空的塑料袋,一家三口人每人喝一罐酸奶,就会有3个空塑料罐被扔掉。
一天三顿饭,需要去买米、买菜,附带有N个薄薄的塑料袋成为垃圾。
饼干、方便面、酱油、醋、料酒、盐、瓜子、牛肉干、果冻、香皂、牙膏、洗衣粉……
这些商品都需要包装袋、包装盒,几乎每消费一件商品,就会产生一份垃圾。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人愿意看到天空中飞舞着塑料袋,路旁绿色植物丛中夹杂着塑料袋和烟盒,马路边堆积着果皮、冰棍袋。但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人触目惊心。
计算:两口之家月产垃圾30公斤
1日晚6点,家住铁西大西街的李女士将吃剩下的饭菜统统倒进了垃圾袋里。“一天在家吃一顿饭,放着也是坏掉。”李女士说。
接着,李女士开始收拾餐桌。剪一块破旧的手巾,用水打湿后将桌上的米粒和从菜中拣出来的调料、不愿意吃的肥肉等一并抹到桌子一角。她爱人用垃圾袋在桌角接着,慢慢地把这些废弃物连同刚剪的那块抹布一块儿丢进垃圾袋。
对于每天能倒几袋垃圾,李女士也说不好。“家里两口人,平日都上班,周末在家可能多点,平时也就一袋。”按每天一袋1公斤垃圾计算,李女士家每月至少要扔掉30公斤垃圾。
按我市城区近60万个家庭计算,平均一个月就要产生生活垃圾1.8万吨,一年下来就是21.6万吨。而实际情况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来自市废弃物处理中心的数字显示,平时我市每天产生垃圾1000吨,节假日达到1400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重视,剩饭剩菜上顿热下顿热的情况已经很少了。不爱做饭,就和家人、朋友到饭店里搓一顿,饭店里客人吃剩的残羹冷炙自然也随之多了起来。
记者从市废弃物处理中心了解到,在处理的垃圾中,厨余垃圾大约占到63%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厨余垃圾量激增,比以前提高30%—50%,成为垃圾中的主力军,给垃圾处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此外,食品、衣服、鞋……几乎所有的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物品都有包装袋,这也占生活垃圾中很大一部分比例。
困扰:垃圾分类难以落实
生活垃圾种类繁多,既有有机物也有无机物,不仅影响到城市景观,而且如果清理不及时,还会污染到大气、水和土壤,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要将如此多的生活垃圾变废为宝,首要任务就是前期分类。
“垃圾分类以前也听说过,有的城市已经在搞了,但是鞍山没有条件。”家住高新区的王女士说,“家里就这么大个地方,放一个垃圾桶就够占地方了。再说即使分完之后也是全部送到垃圾中转站,之后与其他垃圾一样处理,分了类也是白分。”
据了解,生活垃圾中的纸、塑料、玻璃、织物、金属、动物骨头等是重要的再生资源,厨余垃圾可经过生化处理后制成有机肥。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合理利用,可以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几年前,一部纪录片让家住湖南的陈先生了解到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那个纪录片讲的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光鲜体面,城市却被肮脏的垃圾山重重包围。我特别直观地体会到了处理生活垃圾的重要性。垃圾分类正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佳办法。”
坚持垃圾分类5年多的陈先生坦言,“以前我们小区里更换过垃圾桶,上面贴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识。开始时,大家觉得挺新鲜,做了一阵儿。但后来我发现大家丢在两个桶里的垃圾其实都差不多,所以也就跟着随便扔了。”陈先生说。
“其实,垃圾分类不是什么难事儿,就是一种习惯。”陈先生说,“咱们生活的地方就这么大,如果都让给了垃圾,我们到哪去生活。再说了,垃圾分类不仅能保护环境,有些可回收的废物还能卖钱,何乐而不为呢!”
记者就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调查了20位市民,调查显示,80%的人表示自己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益处,但仅有5%的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倡议:学会节约,减少垃圾排放
2日,记者来到位于羊耳峪的市废弃物处理中心。垃圾场内的垃圾堆起一座座小山,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塑料袋以及各种生活垃圾一眼望不到边。各个城区运送垃圾的车辆、碾轧和填埋垃圾的铲车十分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