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子垃圾监管呈现真空状态
2007-09-13
新华网
作者:刘元旭
A+ A-
谈及处理能力闲置的原因,天津仁新总经理张浩说,“在市场尚不完全规范,社会监管尚不完全到位的前提下,合法经营企业与不合法经营企业竞争,处于劣势的往往是合法经营企业。这是因为合法经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环保责任。”
据张浩介绍,天津仁新环保成本大约占总加工处理费用的40%,而且税赋率高达12%以上,同时设备和技术投入都较大。相反,那些无证处理企业不将产生的废渣按规定有偿交给政府指定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置,产生的废液也不经过无害化处理,而是随意倾倒或排放,以不惜污染环境为代价,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事实上的不对称竞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受利润空间的限制,天津仁新在回收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结果大量的废CRT玻璃直接流向了“地下工厂”。
业内人士还透露说,一些地方处于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废CRT无证处理工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天津环保局固废处汪永行处长介绍说,目前国内“地下工厂”处理废CRT玻璃的方法主要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主要靠玻璃之间的摩擦去除荧光粉和石墨涂层,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渣;湿法主要利用酸洗的办法,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粉尘、废水和废渣会对空气、土壤、河流和地下水等造成严重污染。
张浩说,“我们不是不要竞争,关键是正规企业和地下工厂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规范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市场
我国正逐步进入电子产品淘汰高峰期。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正规企业由于环保和设备技术投入大,导致回收价格在与“地下工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量电子垃圾流入“地下工厂”,带来严重的污染危害。
南开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朱坦教授指出,电子垃圾里含有大量铅、汞、锡、镉、铬等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回收利用的技术要求和对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成本很高。电子垃圾再生利用业的污染控制已经是环保部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和环保部门有关人士纷纷表示,政府应从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的角度出发,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当前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产业无序发展的状态。
首先,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天津绿天使公司郑经理介绍说,便捷完善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和专业化的初步分拆分类基地对于防止电子垃圾乱丢弃和乱拆解对环境造成污染十分重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建立规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逐步完善电子垃圾的回收体系。
其次,加快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产业化进程。政府部门应给予具有资质的电子垃圾资源循环再利用企业以鼓励扶持政策,如补贴政策、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发放政策、再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土地规划用地指标等优惠政策等。
同时,应加强对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行业的监管和控制。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在电子废物环保化、资源化处理方面做出表率。
特别是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必须在参照国外立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法规体系,明确电子垃圾回收利用应遵循的规范、回收利用的特许经营制度、回收利用的监管机制,特别是要明确和落实相应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