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以来,上海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2025年各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闵行、嘉定、奉贤、崇明、青浦五大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圆满完成了“十四五”湿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任务,标志着上海湿垃圾日处理能力突破万吨大关,为持续保障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工作夯实了基础,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超45%,为全国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上海方案”。
战略布局:构建多级协同处置体系
上海坚持“一区一策”原则,科学规划湿垃圾处理设施布局。闵行东部项目聚焦浦江镇等4个街镇,日处理能力达400吨,有效缓解区域处置压力;嘉定二期与新城污水处理厂三期同步建设,形成“垃圾处理+再生水回用”循环模式;奉贤项目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工艺,年发电量预计超1500万度;崇明项目创新“生态岛+资源化”模式,实现湿垃圾全量利用;青浦项目通过“生物质能+有机肥”双路径,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五大项目形成“中心城区集约化、郊区分布式”的处置网络。
攻坚克难:破解建设周期与质量双重挑战
设施建设面临征地拆迁、工艺选型复杂等多重阻力。以崇明项目为例,在2024年4月28日取得调整后的施工许可证后,需在7个月内完成主体施工、设备安装及调试,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团队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优化管线布局,将工期压缩30%;针对台风季影响,创新“模块化预制+整体吊装”工艺,确保11月底前如期投运。嘉定二期在2024年4月15日取得调整后的施工许可证后,面临土方外运受限问题,通过引入“泥浆固化+再生骨料”技术,实现土方100%就地利用,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
创新驱动:技术赋能资源化利用
各项目均采用国际先进工艺,推动湿垃圾“变废为宝”。崇明项目引入“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将湿垃圾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奉贤项目采用“厌氧消化产沼”技术,实现污水(沼液)处理共用、臭气(应急)处理互通、沼渣焚烧协同、蒸汽利用搭车、工业用水互供、信息管理系统联通等“六项一体化”协同生产,并网后压力达到0.382MPa,甲烷浓度大于99%,硫化氢浓度小于0.02PPM,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类天然气标准;青浦项目开发“智能分选+酶解水解”系统,实现厨余垃圾油脂回收率新突破。此外,五大项目均配套建设智慧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故障预警准确率及运维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正意气风发地迈向低碳生活新征程,在推动绿色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上,迈出了坚实而深远的一步。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原标题:攻坚克难铸就绿色新篇——2025年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官宣:环卫科技网是干啥的?
2024-07-17
深圳汉德再度荣登“深圳行业领袖企业100强”
6小时前
事关新能源环卫车政府采购!财政部、工信部联合起草标准
1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