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科技网讯,4月13日,应东营市、广饶县、惠民县有关部门邀请,济南市人民政府参事胥嘉印带队,环卫科技网郑振涛、山东省垃圾分类工作委员会吕修鲁陪同,赴上述三地考察垃圾分类工作。
13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东营市育才学校和广饶县广饶街道阳光社区,详细了解了当地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先进经验。
在东营市育才学校,宋建军校长向考察团介绍了本校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模式:通过垃圾分类驿站所设置的“兜回收”溯源一体机,培养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并通过各班级垃圾分类成果展示,促进师生践行垃圾分类理念,达到“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的良好效应。
东营市育才学校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红黑榜”
考察团在广饶县广饶街道阳光社区研时看到,小区居民可以通过“兜回收”溯源一体机投放纸类、金属、玻璃等多种可回收废弃物。该模式通过信息化设备实现自动回收与现金回报,让垃圾分类以更便捷的方式走入居民生活,提升垃圾分类参与感。广饶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副书记周怀峰、副主任唐卫来,共同参与考察活动并现场讲解。
考察团在广饶县广饶街道阳光社区垃圾分类驿站合影
13日下午,考察团一行在惠民县惠民人才港与当地城市管理部门展开座谈交流,共同参与座谈的有惠民县组织部副部长李小涛、惠民县城市管理局局长苗强等。
济南市人民政府参事 胥嘉印
惠民县组织部副部长 李小涛
座谈会上,苗局长介绍惠民县从去年开始就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是目前还在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垃圾分类推广思路。
听取介绍后,胥嘉印针对当地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是建立县级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第二是建立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专人负责贯落实垃圾分类中的各项工作;第三是制度先行,制订符合当地特色的管理制度;第四是加快末端设施建设,建立分类处置、分类运输、分类投放的倒转机制;第五是建立垃圾分类专项经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在垃圾分类推进中的具体工作层面,胥嘉印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工作方法。
第一是样板先行,树立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工作典型,发挥模范榜样作用,边学边做,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局面;第二是企业化管理思路,注重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多劳多得;第三是践行市场化道路,由专业公司负责垃圾分类运营中的具体工作。
针对垃圾分类运营企业,胥嘉印指出,企业应该协调环卫系统、供销系统和物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做好宣传员、服务员、管理员、督导员和奖惩人员,落实各环节具体工作,保证垃圾分类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转。
座谈会上,郑振涛提出,目前多个城市做推行垃圾分类时,以厨余垃圾分出率为主要参考依据,这有待商榷!目前国内主流的末端处置方式为垃圾焚烧发电,分出厨余垃圾对其并无太大助益,甚至相反,如果大规模分出厨余垃圾,还会导致入炉垃圾热值超出垃圾焚烧炉设计值,对垃圾焚烧厂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垃圾焚烧设施消纳厨余垃圾,成本上也非常划算的,因为单独收集处一吨厨余垃圾的总成本可能高达千元以上,这是国内大多数城市都无法承受的。从国内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广州市的经验来看,以可回收物为垃圾分类考核重点是可行的,相对于单独收集处理厨余垃圾,最大限度的收集可回收物显然更加务实,也具备可操作。
山东省垃圾分类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吕修鲁
吕修鲁在座谈会上表示,作为县级住建部门,应该注重前端的指导、培训和末端的监督考核工作。在垃圾分类具体工作中,应该发挥物业、社区等基层组织单位的力量。
兜回收垃圾分类品牌创始人燕溪青
座谈会上,兜回收垃圾分类品牌创始人燕溪青介绍了当地垃圾分类项目模式,主要是使用“兜回收”溯源一体机,实现各类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回收过程简单方便,居民投放可回收物获得的回报将直接以现金形式返还到居民账户。目前公司共运营12个小区、校园的垃圾分类项目,回收量已从每日20吨提升至50吨。
燕溪青介绍,自己一直致力于作“垃圾分类教育的推动者”,在运营过程中,“兜回收”模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反复熟悉。从实际效果上看,参与者对垃圾分类理念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未来,“兜回收”还将在回收处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和探索,完善垃圾分类资源化链条。
座谈会最后,李小涛表示,本次座谈交流活动为当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将总结本次交流成果,落实各项具体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适合本地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