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指治理成果被他人无偿或以低成本付出据为己有。垃圾治理产品中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已有计量计价规范,较难出现搭便车现象;但环境容量和服务性产品较难准确计量计价,而且,环境容量和治理服务的覆盖面和分配途径不易限制,客观上让没有参与治理的人能够轻易享受到治理成果,从而产生“不劳而获”心理。
遏制搭便车效应的主要办法有:
1)执行垃圾排放费制度,尤其要执行按类计量收费制度;
2)执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要求受益者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费,对受垃圾影响区域予以生态环境补偿;
3)落实“治理者获利”原则。制定治理产品,尤其环境容量和治理服务产品的计量计价办法,健全垃圾治理成本回收办法,让治理者获得回报,打破平均主义;
4)实行属地管理、划片而治与主体整合,推进社区自治、行业自治、区域自治,缩小治理规模,理顺垃圾治理的供求关系。
(3)邻避效应
当一个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设施建在自家周边时,容易让人觉得自己付出了比他人更高的成本,出于理性经济人,产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
垃圾处理设施具有邻避效应,一是存在垃圾污染及垃圾处理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二是减少处理设施所在地的发展机会,是典型的邻避设施。
遏制邻避效应,培育迎臂效应的办法有:
1)进行简明扼要、系统的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减轻与控制方案;
2)寻找自愿性社区,并给予受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补偿与经济补偿;
3)坚持信息透明化与社会参与,确保受影响区拥有知情权、表达权、掌控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垃圾治理的社会依据是社会人具有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但不可否认,个别人为一己私利极大化,认为垃圾治理不值得为之,甚至连旁观都不值得去做,在这种心态下,不可能把垃圾治理做好。
打破不值得定律的办法有:
1)制定战略规划,并邀请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规划的制定、执行与落实;
2)加强教化、躬行践履和法治,让“垃圾治理是件值得做的事情”深入人心;
3)确保治理者获得回报。
3、政府障碍
市场障碍与社会障碍赋予政府以管制的职能,如果政府管制不能够遏制、消除市场障碍或社会障碍,甚至加剧影响或引发新障碍,就产生了所谓的政府障碍。垃圾治理存在政府的内部性、外部性、政府特许经营、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被企业俘获等政府障碍问题。遏制政府障碍的办法就是限制政府管制只发生在在市场失灵或社会失灵的领域或环节。
(1)政府内部性
所谓“政府内部性”,又称政府自利性,就是指政府及其成员追求自身动机、目标与利益而非社会福利,是政府障碍的一种基本的或体制性的形式。
政府具有群体或集体的动机、目标与利益,同时,政府拥有实现自身动机、目标与利益的权力与优势,使得“政府内部性”成为政府的一个体制特征。政府内部性因政府及其成员追求的动机、目标与利益的多样性而表现出多种形式,但主要形式都是围绕金钱与权利的追求。主要形式有创租与抽租、政府扩张。
垃圾治理市场是一个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非完全竞争市场,投资大,租金大,租金收益高,这给企业或利益集团寻租提供了机会与动力,同时也给政府创租与抽租提供了机会与动力,垃圾治理行业存在企业寻租和政府创租与抽租一体化现象。
(2)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政府行为一定会对政府管制对象产生外部影响,而且,政府行为存在外在成本,政府行为的低效率增大外在成本,政府行为失当又会产生额外的外在成本。政府行为的外部影响与外在成本就是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当政府管制对管制对象产生了正面影响即达到了管制目的,且这种正面影响的收益超出了政府行为的外在成本时,政府行为表现出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性。当政府管制对管制对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即没有达到管制目的,政府行为表现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如同垃圾治理的外部性,是一种政府障碍。政府行为没有达到管制目的,显然是一种障碍;政府行为虽然达到了管制目的,但因此产生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政府行为的外在成本,也是一种障碍;政府性政府行为达到了管制目的,因此产生的收益也足以弥补政府行为的外在成本,但却牺牲了其他人过多的利益,存在帕累托改进余地,还是一种障碍。
如环保搬迁是化解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政府花费过量税收实施大范围住户高额搬迁,虽然化解了邻避效应,促成了处理设施落地建设,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考量,可能具有正外部性,但却牺牲了全体纳税人过多的利益,仍然存在帕累托最优改进余地,是一种障碍。
(3)政府特许经营
鉴于资源稀缺与自然垄断性质,且出于普惠服务的考虑,政府采用政府特许经营模式,将垃圾治理行业的部分细分市场的经营权授予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
政府特许经营具有排他性与垄断性,弱化行业竞争,并给特许经营企业创造垄断利润。特许经营企业为获得牢固的特许经营地位或赚取更大的垄断利润,将以部分垄断利润为代价进行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甚至俘获政府及其成员,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与政府失灵。
(5)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政府对社会与市场进行管制时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困扰。一是政府较难掌握真实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二是管制活动本身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包括信息量不足、信息质量差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可能导致政府决策失误、执行不力与监管失当,典型情况是企业对政府的信息封锁迫使政府监管不到位。
(6)政府被企业俘获
只要市场存在垄断利润和额外租金,企业便有寻租的动力。企业寻租的成功意味着政府及其成员的俘获,一旦政府及其成员被企业俘获,将为企业获取更多的额外租金提供工具,从而极大地损失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