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端提档推动前端社会化
通过不断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后端专业化建设,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全链条专业化水平,畅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从而以后端提档升级反向推动前端分类投放社会化。一是不断健全定时定点收运模式。全面开展“定时定点”收运,对实施市场化收运的区块,提高收运企业准入门槛,实现收运标准化。目前全市17条省级商业街创建目标均已完成。15个省级小区创建目标也已全部完成。二是全面实施集置点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推进垃圾分类集置点建设,有效促动分类收集效率,2020年全市计划建设674个,已超额完成681个(图5)。三是开展中转站和清运车辆提档升级。按照标志清晰、标识准确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分类清运车辆配置,目前已完成707辆,超额完成率128%;按照功能匹配、环境协调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中转站升级,计划新(改、扩)建中转站47座,已全部完成(图6)。
图5 生活垃圾集置点建设 图6 垃圾中转站提档升级
(四)能力提升推进处置科学化
通过合理补缺、科学布局,实现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多级连跳”。一是实现其他垃圾“全焚烧”。针对焚烧处置能力问题,按照“补齐缺口、留有富余、全面焚烧、全国领先”的要求,2020年市区循环生态产业园(二期)、诸暨、嵊州、新昌等4个焚烧项目先后建成投入运行,新增焚烧处置能力2650吨/日,全市城镇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到6700吨/日,实现其他垃圾“全焚烧”(图7)。二是实现餐厨垃圾(易腐垃圾)“全覆盖”。针对餐厨垃圾处置能力短板,建设循环生态产业园(一期)、新昌、嵊州、诸暨4个餐厨垃圾综合利用项目,新增处置能力800吨/日,全市餐厨垃圾设计处置能力达到1000吨/日,实现全市城区餐厨垃圾全收集、处置设施全覆盖(图8)。三是实现渗滤液处置设施全升级。针对渗滤液处置设施缺陷,2018年以来全面完成全市6座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置设施提升工程,新增渗滤液处置能力1200吨/日。
图7 生态循环产业园 图8 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
(五)资源利用推动城市“无废化”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一体谋划终端处置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处理技术,提升处置能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一是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可回收物回收实现由分散点状向集中联网转变,按照“点、站、中心”全覆盖的要求,推进回收点、中转站、中转贮存中心建设,通过“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交投、线下回收。累计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16家,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交易)中心数量9家,城镇再生资源回收站(点)452个,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12个(图9)。二是实现易腐垃圾多元化利用。由以前简单粗放式破碎堆肥拓展到厌氧产沼、毛油回收、生物养殖(新昌黑水虻养殖)等精细化处理模式,其中新昌采用“分选预处理+污水生化处理+黑水虻生物处理+油脂回收利用”先进工艺手段,实现餐厨垃圾100%无害化处置,每50吨餐厨垃圾可提炼1吨毛油、培育4吨成虫、生产20余吨肥料(图10)。三是推动园林垃圾高质化利用。引进园林垃圾碳化处理技术,使园林废弃物在全封闭缺氧条件下热解,碳化制汽,全程无污染源产生。目前绍兴市首个园林废弃物碳化处置项目已建成投产,该项目年处置园林废弃物3万吨,大约2/3转化为生物炭,1/3转化为蒸汽,预计可年节约标煤1.5万吨、减排4万吨二氧化碳、110吨氮氧化物、130吨二氧化硫(图11)。四是实现其他垃圾能源化利用。目前全市现有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6座,焚烧占焚烧、填埋、餐厨三种处置方式比重从2017年的30.5%提高到2020年的73%。
图9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
图10 黑水虻生物养殖 图11 园林垃圾碳化处理